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9月11日上午,由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东城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共东城区委宣传部、东城区文旅局承办的“时代的回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东城区红色记忆非遗展”在隆福寺二期南坊开幕。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北京市文旅局相关领导,北京工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段体玉,以及区领导孙新军、赵海英、王智勇出席活动,与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见证本次展览正式开幕。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9月11日上午,由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东城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共东城区委宣传部、东城区文旅局承办的“时代的回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东城区红色记忆非遗展”在隆福寺二期南坊开幕。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北京市文旅局相关领导,北京工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段体玉,以及区领导孙新军、赵海英、王智勇出席活动,与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见证本次展览正式开幕。
非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代桥梁。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智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通过四大板块、75组、135件非遗作品的精美呈现,全面展示了东城区非遗技艺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从经典回顾到匠心独运,从国庆记忆到国际交流,从原汁原味到青春创新,每一个板块都充分展示了非遗的独特价值和伴随新中国建设发展的时代见证,生动呈现了首都核心区的非遗传承人们坚守匠心、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通过此次展览,期望更多人能深入了解非遗的独特魅力,感受传承人们用心、用情、用技艺所诠释的爱国情怀,共同见证非遗在新时代的回响与传承。
非遗礼赞,传承谱华章
展览分为四大板块——“时代新颂”“瑰宝新辉”“盛典新声”及“青春新韵”。
第一版块“时代新颂”,展出64件来自北京珐琅厂、龙顺成和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历年国庆献礼作品,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亲历非遗与祖国共同成长的每一个重要瞬间。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祖国的献礼,它们更是非遗传承人们用心、用情、用技艺雕刻的时光印记。
在序厅中,首先映入眼帘的《祝福祖国》花篮采用国家级非遗项目“北京绢花”技艺,用象征奋勇拼搏的向日葵、映山红、红梅,以及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的牡丹、康乃馨等花卉,表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意气风发、砥砺前行的精神。开国大典上的大红灯笼,曾经给全国各族人民留下深刻印象。大红灯笼的制作技艺,就是东城国家级非遗项目“北京宫灯”,作为第4代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翟玉良在国庆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时,直接参与制作了天安门城楼上的大红灯笼。他专门为展览制作的一对红灯笼,就悬挂在展场入口两侧。“国庆典礼电视柜”也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这件展品是龙顺成专为新中国成立20周年庆典设计,曾在天安门城楼上摆放,下部音响部分透雕梅花,象征着新中国初期的坚韧与希望。
瑰宝新辉版块重点展示21件来自北京工美集团、国家级传承人制造的国礼中的东城非遗作品。这些非遗艺术精品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粹,被赠送给世界各国领导人和友人,成为传递友谊、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各类非遗展品不仅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和独特魅力,更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了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和平鸽大圆盘》备受瞩目。该作品源于1952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新中国第一次国际会议“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林徽因让刚从美国求学回国、又从小在敦煌临摹壁画练就一身“童子功”的常沙娜从敦煌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于是,北京珐琅厂制作的景泰蓝《和平鸽大圆盘》诞生了。郭沫若先生称其为“新中国第一份国礼”。在本版块,由北京工美集团精心打造的众多国礼悉数亮相。如景泰蓝作品《丝路神骏》《四海升平》《吉象太平》等,在彰显中华文化开放与包容的同时,传达了大国外交的自信与友善。
盛典新声版块,展出24件在重大国际级赛事和会议中,如奥运会、一带一路、APEC峰会、中非合作论坛等活动中亮相的东城非遗。通过这一板块,观众可以看到非遗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奥运系列”展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金镶玉奖牌和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传国玉玺的奥运徽宝等展品让人仿佛回到了北京的双奥盛会。此外,展区还展出了景泰蓝《和合共生》对瓶,其是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对外赠礼,瓶身上描绘了北京标志性建筑天坛和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的画作,寓意相互理解与尊重、携手同行、互利共赢。
青春新韵版块,东城非遗新生力量创意无限。青年传承人林泓魁用AR技术将京剧脸谱融入“黑神话·悟空”游戏中,该产品在刚刚结束的中非论坛新闻发布厅中引起了中外媒体的关注。青年传承人马宁将传统雕漆技艺与现代公仔手办相结合的作品,展现了非遗传承人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巧妙平衡。青年传承人杨晓雅结合传统金镶玉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的首饰系列,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赋予了新的时尚元素。同时,北京工美集团推出的“予寻”品牌和“中轴线系列文创”、中国工艺设计研发中心推出的工美姐姐·燕京八绝系列等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众多传承人在开幕式现场分享了他们的创作经历和心得体会,表示将继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北京玉雕代表性传承人张铁成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曾经制作过奥运奖牌和奥运徽宝,作为首都核心区的非遗传承人,我有义务也有责任,把北京玉雕这门技艺守正创新地传承下去。”
匠心独运,砥砺新征程。东城区坚持“崇文争先”理念,全面整合并充分发挥东城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深入贯彻落实“一法一条例”,以实施东城非遗“焕新计划”为抓手,从机制焕新、产品焕新、生态焕新等三个维度,不断推动非遗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一批标杆性项目,厚植非遗与当代生活融荣共生的土壤,构建非遗保护传承的“东城样本”。
截至目前,东城区共有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25个,居全市第一,代表性传承人367人。拥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家,市级7家。是文旅部“非遗在社区”全国试点城区、非遗数据体系建设全国试点城区。
东城区文旅局非遗工作负责人表示:“时代的回响”象征着东城非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回响与传承,呼应了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辉煌历程。从“新中国的第一份国礼”到频频出现在外交舞台,75年来东城非遗一直彰显着其“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价值。本次展览全面展示了东城非遗在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辉煌历程与独特魅力,不仅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的精湛与传承人的匠心独运,更激发了民众对非遗的深厚情感与保护意识。本次展览让观众“一饱眼福”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魅力,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创新驱动,非遗正青春。目前,东城非遗正以前所未有的创新姿态蓬勃发展。传承人们积极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科技应用的融合创新,推出了一批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非遗新作品。这些创新作品不仅让人们看到了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和希望,更让大家坚信非遗将会在未来继续发扬光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东城非遗的传承人们已经开始尝试将现代科技手段引入到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中。例如,通过数字化技术,他们可以将传统的非遗作品进行高清扫描和数字化保存,这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为非遗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新的途径。此外,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应用,更是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进一步拉近了非遗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从小生活在隆福寺附近的居民王先生深情回忆起童年时光:“我从小就是在隆福寺长大的,可以说见证了隆福寺的发展变迁。今天,能在我从小生活的地方,看到如此多的非遗呈现,看到这些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精神,我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这些非遗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童年的回忆。特别惊喜的是,我看到很多传统的技艺在现代科技和艺术审美的加持下,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我想,这就是时代的回响吧。”
75载沐雨栉风,东城非遗与时代同频共振,“时代的回响”展览不仅是对非遗的一次全面展示,更是对东城区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积极实践探索的生动呈现。东城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崇文争先”理念,以非遗为笔,以时代为纸,持续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性发展,让东城非遗继续在新时代的天空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新篇章。
展览信息(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
展期时间:2024年9月11日(11日为预展,12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10月25日
开放时间:10:00-17:30(17:00停止入场)
地点: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南坊1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