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非遗焕新。10月17日,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于国际非遗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盛大开幕。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的关键节点,这场以“非遗携手美好生活”为主题的非遗盛会,不仅是中国非遗保护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成为推动文明互鉴、促进文化消费、激活城市活力的重要平台。本届非遗周共吸引来自全球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传承人、近万件展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司马红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各国驻华使节、非遗传承人及各界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本届非遗周开幕。
一幅文明对话的新画卷
非遗,让世界在此相遇
本届非遗周通过开幕式、国际非遗展览、非遗对话、非遗市集四大板块,打造了一场贯通中外、连接古今、可感可体验的非遗盛宴。
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非遗匠心·焕新生活”国际非遗展览,一场文明对话正在展开。“美美与共 国际手工艺展”中马来西亚的“可峇雅”传统服饰在灯光下泛着细腻的光泽,每一件都讲述着东南亚女性的生活美学;格鲁吉亚的纺织品复原自千年壁画,纹样中藏着高加索山脉的风土密码;匈牙利匠人带来的布索面具,色彩浓烈,形态夸张,承载着驱散寒冬的古老仪式;墨西哥木雕艺术家,以细腻的刀工再现美洲大陆的动物……“生生不息 非遗精品展”则以时代视角,呈现非遗在当代的活化与创新。展区汇聚北京与港澳三地非遗精华:景泰蓝、京绣等“燕京八绝”展现匠心传承,古琴、茶道等“五道”雅艺通过活态展演传递东方美学,实现“创其新”的当代转化;澳门的澳门手信、香港的虚拟非遗导览等,则体现出文明对话与数字技术赋能下的非遗新貌。
一场融汇中外的开幕表演
非遗,以当代语言讲述古今
“非遗风华·绽放生活”开幕式以“风·雅·颂”为叙事主线,汇聚多个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及各国传统音乐舞蹈表演,展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实践。
整场演出铺陈开一幅中外美学交融的画卷。在“风·和鸣”篇章中,来自中国贵州的侗族大歌与格鲁吉亚复调演唱同台,清丽婉转的侗族多声部大歌与雄浑辽阔的格鲁吉亚复调叠韵相和,两种源自不同文明的多声部演唱形式在舞台上交织,构成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雅·青绿”篇章以当代舞蹈《青绿》全新演绎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演出融合文房四宝制作、雕凿刻镂等多项非遗技艺,将静态的山水意境转化为动态的审美体验,实现了中华美学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颂·国风”篇章呈现了经典京剧《声动梁尘》,荟萃“生、旦、净、末”四大行当精华,彰显了传统表演艺术在当代的生命力。
“能与格鲁吉亚复调传承人同台我感到机会十分难得,我们不只是表演者,更是文化交流与传递的使者,”侗族大歌传承人说“希望我们的歌声能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让更多人听见。”
整场演出以“世界语言”讲述非遗故事,以“中国风范”展现文化自信,以“北京艺韵”传递城市魅力,生动呈现非遗在新时代的多元绽放与共享融合。
一处可感可触的生活现场
非遗,从展柜走进生活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融入日常、点亮生活。本届非遗周推动非遗成为“生活中的风景”,让传统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构建起一个可触摸、可品尝、可沉浸的非遗生活场景。
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非遗花园市集中,土耳其烤肉滋滋作响,斯里兰卡红茶飘香四溢,阿根廷马黛茶在铜壶中翻滚;北京展区则以“燕京八绝”为引领,串联起“烟火人间”“舌尖味道”“文人雅韵”“民间趣艺”四大生活场景——从内联升的布鞋到吉兔坊的彩塑,从吴裕泰的茶香到六必居的酱韵,从潭柘紫石砚的墨香到京西皮影的戏韵……非遗成为“好吃、好用、好玩”的生活之物。在大运河非遗精品展区,通州展出花丝镶嵌、风筝等非遗项目,呈现运河非遗技艺的精湛雅致;河北聚焦民艺匠作,秸秆扎刻、布糊画等体现民间智慧与实用之美;天津呈现市井烟火,陈官屯冬菜、津门蔡氏贡掸等传递着津味生活智慧;安徽的宣纸洁白如玉,浙江东阳竹编将江南灵秀融于竹丝经纬之间……每一件作品,都是运河文化滋养下的生动写照。
市集中,“非遗+品牌”的融合创新尤为亮眼。抖音打造心动打卡互动体验;猎户星座的咖啡机器人成为市集“网红”;宇树科技机器人频频现场互动。
一次面向未来的深度对话
非遗,如何被时代铭记
10月17日下午,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举办的“非遗对话·共创生活”活动,汇聚了来自中国、意大利、匈牙利、格鲁吉亚等多国的非遗专家、传承人、国际组织代表,围绕非遗在全球语境中的传播与可持续生态构建展开深度对话。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郭怀刚在致辞中系统阐述了北京以非遗创新赋能城市发展与文明互鉴的积极实践。他指出,北京通过构建“1+N”政策体系、筑牢城市文脉“基因库”,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通过打造精品项目、推动“非遗+”融合模式,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表达;并积极搭建国际传播平台,推动中国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围绕“非遗的国际化传播”议题,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意大利驻华使馆副馆长、特命全权公使柯瑞思,国际知名高定服装设计师郭培,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国立艺术学院副院长兼展览策展人蒂纳廷·克尔迪亚什维利展开对话。嘉宾们指出,非遗传播需超越语言翻译,深入文化语境转译,通过双向调研推动内容共创,在保持文化内核完整的同时实现有效对话,让非遗成为“活在当下的文化生产力”。围绕“非遗的可持续发展”议题,便宜坊烤鸭集团董事长司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专家、北京中轴线申遗大使唐华德,匈牙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加博尔·索奥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郎佳子彧,从企业运营、区域生态、教育科技、青年传承等多维度展开探讨。嘉宾们认为,当前非遗发展面临人才断层与社会认知偏差等挑战,需通过教育引领、科技赋能与政策支持,构建“技艺传承—内容创新—市场接纳”的良性生态,推动非遗在现代社会中持续传承。
一套长效机制的创新
非遗,在数字时代“破圈”生长
如何让非遗从“一周的热闹”走向“长期的热爱”?本届非遗周与抖音联合发起的“非遗发展共创营”,提供了一套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在10月17日下午举办的共创营中,气氛热烈而高效。@焦绿儿、@王小潮、@梁白开3位创作者围绕“创新表达,讲好非遗故事”主题开展分享,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京绣传承人毕红、创作者主理人等就“非遗‘新’传人们,创作动力从何而来”进行了深入探讨,传统技艺的深厚底蕴与当代网感的表达方式在此碰撞出创意的火花。
“过去我们总发愁年轻人不爱看,现在明白了,不是内容不好,是表达方式要换,”传承人感慨道,“短视频不是削弱了非遗的深度,而是让它找到了新的出口。”
本次共创营建立起“传承人-创作者”长效对接机制,将打造一个“内容持续生产、资源持续互动、人才持续成长”的良性生态,让古老的非遗在数字时代真正活态传承,生生不息。
一段温暖而有力的回声
非遗,携手美好生活
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说:“我女儿因为画了一个兔儿爷,回家就去查北京民俗的故事——这就是非遗的种子。”
在非遗市集,一位意大利游客举着刚买的津巴布韦木雕笑道:“我带走的不只是纪念品,是一段可以触摸的文化。”
而在共创营的现场,年轻的创作者们正和传承人约定着下一次拍摄计划……
“本届非遗周,我们搭建的不是展台,而是平台;留下的不是热点,而是火种,”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芳表示,“让非遗从‘被保护’走向‘被需要’,从‘被观看’走向‘主动参与’,这才是非遗在当代真正的生命力。”
在这个金秋,非遗不再是遥远的历史回响,而是可感知的生活温度,是可参与的当代创作,是可带走的文明记忆。当非遗真正回到人民生活中间,它便拥有了未来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