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河博,“玉”见良渚文化

  • 2025-09-02 16:03:00
  • 河北日报

8月23日,观众在河北博物院参观“玉韫古国——良渚文化展”。河北日报记者耿辉摄

良渚古国究竟什么样?那时候人们怎么生活?8月23日,由河北博物院、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推出的“玉韫古国——良渚文化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展,二百多件(套)珍贵文物携手登场,带领参观者回到5000年前的江南水乡,凝视那一段灿烂辉煌的东方古文明。

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300年,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十分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出现了发达的稻作农业、复杂的社会分工、明显的阶层分化和统一的精神信仰,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实证。

河蚬壳、螺蛳壳、桃核,骨锥、骨镞、陶纺轮,石镰、石斧、石钺,黑陶盉、陶鼎,龙首冠状器、玉长管、玉鸟……展览第一部分“神王之国”中,“古城都邑”“水乡泽国”“国之信仰”三个单元以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多彩的文物,揭示良渚古城的壮丽景象,勾勒良渚先民的衣食住行。

玉文化是良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五千多年前的良渚先民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玉器,达到史前玉器的高峰,本次展览的“重头戏”自然是玉器。展览第二部分“玉见礼仪”,分为“以玉载礼”“美玉奇工”“瑞玉绵延”三个单元,集中展现良渚玉器蕴含的信仰、丰富的类型与高超的工艺。

漫步展厅,可以看到几十件大大小小的玉琮,玉琮外方内圆,中部贯穿,四角刻有神人兽面纹,用以沟通天地人神,蕴含着良渚先民的宇宙观念和精神信仰,这些玉琮既可套戴,又可手持。“良渚先民崇信一个神人兽面模样的神灵,学界称之为神徽,神徽由神人和兽面两部分组成,神徽形象在良渚文化分布区得到了广泛认同,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贯穿良渚文化的始终。”河北博物院陈列展览部文博馆员焦鹏航介绍。

“以玉琮为代表的良渚玉文化为后世借鉴吸收,本次展览中,河北博物院展出院藏商周玉器等文物40余件(套),其中西周碧玉琮、汉代白玉琮、清代白玉琮、清乾隆冬青釉八卦纹琮式瓶等,显示出良渚玉器对它们的深远影响。”焦鹏航介绍,除了玉琮,展览中玉珠、玉镯等饰品现在看也不过时,5000年前先辈的时尚风潮在展厅一览无余。

“为什么良渚的玉都发白?”欣赏过程中,不少游客好奇玉器的颜色,讲解员给出了详细的答案:玉器因埋藏于地下,沁蚀严重而失去了半透明的质感,所以呈灰白色。再加上江南地区高温多雨、土壤呈酸性,使得良渚玉器多数纹理斑驳,或通体呈白色。

金色稻田场景复原、随处可见玄鸟与神人兽面纹……构思巧妙的展陈设计,引领大众沉浸式观展。“设计上,我们用色彩、几何纹饰、刻画符号把5000年前先民的生活呈现给观众。展厅主色调为白和黄,白是良渚玉器通过岁月沉淀产生的一种美丽色彩,黄是大地和稻田的颜色。”河北博物院艺术设计部文博馆员王铎介绍,他们通过选取尚未破译的良渚文明刻画符号,设计了一部名为《刻意为之》的动画短片,让观众从中感受良渚人对自然最本真的记录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据介绍,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30日,珍贵文物占比达90%,其中一级文物24件(套)。走进展厅,参观者可以全方位参观良渚文明早期国家特征,感知其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 编辑:王乙舒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