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一次跨越山海的文旅对话。
古建巍然,山西千年砖石镌刻华夏记忆;丝路绵长,甘肃黄沙古道演绎古今交融;运河汤汤,浙江桨声灯影流淌吴越风华;太行山下,河北千年古城诉说燕赵大地悠悠古韵……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正逐步成为地方发展的强劲动力。各地深挖文化底蕴,凭借独特自然风光与浓郁民俗风情,积极探寻文旅融合新路径,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文旅品牌。
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山西日报、河北日报、甘肃日报、浙江日报开展联动报道,以灵动笔触、鲜活故事,展现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文旅融合画卷,带您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脉动,探寻文旅融合的创新密码。
让我们跟着文旅“课代表”脚步,共赏家乡之美,感受文旅魅力。
跟着“斗拱爷爷” 遍览三晋古建
2月28日,太原晋祠圣母殿前,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人群之中,一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人,手持精心制作的斗拱模型,对着手机侃侃而谈,脸上洋溢着对古建筑的热爱与自豪。这便是被称为“斗拱爷爷”的王永先。
1950年,王永先出生于山西太原,自1972年起,他一头扎进了中国古代建筑保护研究的领域。多年来,五台县佛光寺、朔州崇福寺、应县木塔等众多古建筑的修缮现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从初出茅庐的“修庙人”,到科普视频博主,王永先与古建筑结缘长达50余年。30多年前,王永先全程参与圣母殿的大修,如今,他又把“课堂”设在这座大殿前,借助网络把古建筑的魅力传播给更多人。
对于已经75岁的王永先来说,踏入互联网的世界,无疑像是闯入了一片陌生而又充满挑战的荒野。刚开始接触拍摄设备时,他虚心向孙子请教,一点点地摸索着操作方法,不断地尝试和练习,直到熟练掌握为止。
在内容创作方面,王永先同样遭遇了不小的挑战。
“我不能只是干巴巴地讲那些深奥的理论,得让讲解变得通俗易懂,还得有趣味性,这样大家才愿意听,听得懂。”他暗自思索。于是,王永先在讲解时,将模型拆解、组合,一边操作一边耐心地向网友解释:“大家看,这一层一层像弓形的‘拱’,和这方方正正的‘斗’,相互咬合在一起,严丝合缝,这就是斗拱的精妙之处。”对于古建筑中的其他部件,如歇山顶、大斗等,他也通过绘制形象生动的透视图、制作有趣的动画,力求将那些复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去年,《黑神话:悟空》游戏爆火,给山西古建也带来了不小的热度,王永先的“古建筑斗拱学堂”点击量超2000万。因对古建筑的热爱,来自五湖四海的粉丝相聚在王永先的视频下,交流互动,组成了一个“不设围墙的古建筑课堂”。
“山西的古建筑,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我要让更多人了解它们的故事,将这份珍贵的文化传承下去。”他的话语坚定而有力,仿佛是对历史许下的庄重誓言。
山西日报记者王荔
【代表委员看家乡】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财经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 白琦瑞
山西是文化大省,文化遗产丰富,有平遥古城、云冈石窟等,现有元以前木结构古建筑遗存495座,约占全国的85%,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晋商文化等资源独特,但文旅发展尚处“沉睡”状态。
去年《黑神话∶悟空》的火爆带动山西文旅出圈,这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可利用科技赋能文旅融合,比如宣传数字化,政府融合VR/AR技术,建“非遗活态传承区”,开发特色线路,设光储充驿站。
以现代创意激活文化基因,让文化元素时尚化,山西定能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旅强省跨越。
山西日报记者王荔整理
跟着“新潮导演” 聆听吴越新歌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伴随着诵读声,一位留学归来、意气风发的现代青年回到故乡杭州临安,走访临安博物馆、吴越国衣锦城考古遗址公园等地,探寻钱王的故事……
梦幻的光影、多变的音乐和舞蹈,引领着全场观众跟随现代青年的脚步,穿越时空,走进千年前的吴越国。
去年12月,歌舞剧《陌上花开》在杭州演出,通过创新演绎,赋予吴越文化新的生命力,展现新时代的精神内涵。
作品通过“衣锦还乡”“陌上花开”“纳土归宋”等人们熟知的一幕幕经典吴越国历史故事,用全新的方式进行呈现,撼动人心。
该剧由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崔巍担任总导演。“传统文化和歌舞剧的碰撞从来都是当下流行的艺术表达,《陌上花开》不仅是历史经典的重现,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涌现出的闪亮火花。”崔巍坦言。她希望把《陌上花开》打造成吴越文化IP的特色和重点,成为杭州重要文化符号。
“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离我们并不遥远,古老、传统的文化,需要用创新的精神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崔巍更是多次提到文脉“活化”重在文化的深度挖掘。
“临安是钱王的出生地和归息地。我们要用怎样的艺术形式来表达钱王精神?如何能让吴越文化真正和观众产生共鸣?这些问题都在采风寻访中逐渐找到了答案。”崔巍说。创作这部剧历时两年,从临安博物馆到钱王陵、从天目山到清凉峰,崔巍团队几乎走遍了临安所有的山脉湖畔、镇街村庄。
她遇见了村子里做索面的老奶奶,也看见了村口保留了500多年的大树和树下的石凳。乡亲邻里尊老爱幼、互敬互助的画面,被她复刻到舞台上,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翻阅史书,在心中种下吴越文化的种子。
剧场灯光渐暗,大幕落下又升起,观众席掌声如潮。此刻,千年吴越的春雨秋风与现代临安的霓虹灯火,在艺术重构中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浙江日报潮新闻记者包一圣
【代表委员看家乡】
全国政协委员、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 崔巍
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离我们并不遥远,古老、传统的文化,需要用创新的精神赋予新的生命力。
文脉“活化”重在文化的深度挖掘。以文塑旅,最重要的核心在于发挥地方特色,挖掘出它独特的文化属性。浙江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的省份,传承浙江文脉,彰显杭州魅力。将这些珍贵的文脉资源进一步活化利用,与新时代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走到人们的心坎里去,才能让世界了解更加多元的中华文化。
浙江日报潮新闻记者包一圣整理
跟着“金牌导游” 领略大美正定
“《哪吒2》的摩尼珠,和咱们面前的摩尼殿有什么关系?”2月28日上午,春日暖阳轻柔地洒落在正定隆兴寺的青瓦之上。摩尼殿前,正定古城讲解员李明抛出这一句话,瞬间抓住了游客们的好奇心。
2023年“东方甄选河北行”活动走进正定时,直播镜头前,李明将专业深奥的内容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知识:开元寺钟楼的榫卯结构是“大唐抗震算法”,广惠寺华塔的浮雕可解构为“古代建筑表情包”……让百万网友透过屏幕感受古建的温度。她精彩的讲解和答疑博得无数网友点赞与喜爱,一下子火出圈的李明被誉为“问不倒的讲解员”。
2011年大学毕业后,李明选择成为一名古城讲解员。为讲好家乡故事,她查阅《营造法式》研究古建结构,对照《正定县志》梳理历史脉络,十多本笔记让她不仅成为“行走的正定古建小百科”,更是将“九楼四塔八大寺”的每一处细节刻进脑海。
14年时间,上万次讲解“锤炼”,让她的讲解风格魅力十足。带孩子参观时,她用神话故事串起古建奇观;与学者交流时,她深入探讨建筑形制与宗教艺术的关联;甚至与年轻人交流时,她也能将隆兴寺的“六绝”与热门影视IP巧妙结合。
线下接待游客量毕竟有限,她将讲解台延伸到线上。短视频中,她化身正定文旅推介官,身着素雅旗袍立于古城墙下,讲述梁思成与正定古建的“一眼千年”;她手持折扇漫步荣国府,细数红楼文化背后的历史印记。让网友直呼,原来正定藏着这么多“宝藏”。
讲解员不是复读机,而是文化的翻译者。如今的李明已经是正定隆兴文旅公司导游科科长。在日常讲解之余,她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优秀讲解员培训上,与同事一起创新讲解方式、提升服务内容,讲解员团队人数也从16人增加到22人。
从古城焕发新颜到文旅活动推陈出新,从智慧管理打造宜居环境到贴心服务暖心聚客,李明见证着家乡古城越来越好,也迎接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据统计,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5791万人次,同比增长277.6%,创历史新高。
河北日报记者杨明静
【代表委员看家乡】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周台子村党委书记 范振喜
2024年,河北省文旅高质量发展成绩喜人,全年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均增长10%以上;国庆假期接待游客数量居全国第5位……“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河北各地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内容创新、业态创新等形式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推出更多差异化文旅产品。
通过不断拓展河北“文旅+”模式,提高文旅产业体系质量,给游客带来全新的文旅体验,将为河北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河北日报记者田恬整理
跟着“西北大侠” 体验陇原豪情
身着古装,手握长剑,一身豪气,视频中的老人上一秒还是田间地头种庄稼的农民,下一秒就化身“侠客”置身“江湖”。
老人名叫张以芳,是甘肃省永登县大同镇青寺村的农民,更是网友们熟知的“三喜爷爷”。
张以芳的“江湖”始于2021年夏天。彼时,在兰州从事影视行业的儿子张建宗回乡探亲,随手拍下父亲与孙子在麦田嬉闹的画面。视频中,老人憨厚的笑容与金黄的麦浪相映成趣,意外收获数万点赞。
这一幕,点燃了父子俩创作短视频的“火种”。
以前每年春节,张以芳都是村里社火表演的主力,多年的表演让他有了扎实的功底。
想到父亲酷爱武侠片,张建宗就借来斗笠长剑,父亲摇身一变成为“大侠”,花白头发与黝黑面庞在风沙中自成沧桑。视频一经发布,就火爆全网。
在视频下方,有网友评论:“大漠孤烟见青天,驼铃声响侠客现。”看着评论,张以芳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种了一辈子庄稼,从没想过会以这样一种方式被人们关注喜欢。”
通过“三喜爷爷”这个账号,张建宗发起了“三喜爷爷江湖行”的话题,和同事们一起,带着张以芳行走甘肃:
在嘉峪关长城脚下,化身玄奘出关西行。
在敦煌,扮演千年前的画师,画下飞天倩影。
“要用网友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西北特色人文历史,大家才能真正体会到甘肃的美。”张建宗说。在短视频平台上,“三喜爷爷”相关的两个话题累计播放量达到4.7亿次,张以芳虽然不懂网络传播规律,但他希望“家乡的好东西能让更多人看到”。
除了变装之外,张建宗也在用镜头记录着乡村振兴带给甘肃的巨大变化:硬化的道路通达田间地头,村民的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广场舞等各种文化活动日渐丰富……张建宗也先后被永登县、兰州市、酒泉市以及甘肃省文旅厅聘为文旅推介官。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马小龙
【代表委员看家乡】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文旅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石培文
甘肃拥有久远厚重的历史人文资源和丰富多元的自然景观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势。甘肃文旅产业潜能还未得到有效发掘。
建议对品质较高的旅游度假区、休闲街区、4A级以上景区,由省级层面统一建设高品级资源库,打造“政产学研”统筹咨询决策体系,优先鼓励省属企业主导开发。进一步加强“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融合发展,培育数字沉浸、体育健身等消费新业态,构建甘肃特色“兰马体育游”“丝路文化遗产游”等融合产品体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白永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