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颉亚珍 长治日报记者 马蕾
“锵,锵……”“叮当,叮当……”
日夜打铁声,骆驼排成行。一车车工艺精湛、品质优良的铁器,从“千年铁府”荫城镇被运往五湖四海,甚至走出国门,远销新加坡、印度、不丹、尼泊尔、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国,名扬天下。
位于长治市上党区东南部的荫城镇,矿产资源丰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荫城就有简易的铁器制作工艺。汉代,荫城成为上党地区的冶铁中心,设置有铁官,常驻铁商。明清鼎盛时期,荫城以及周边村庄几乎家家有铁炉,户户会打铁,工匠最多时达13000多人。特别是清乾隆嘉庆年间,这里铁货年交易量达到1000多万两白银,于是有了“万里荫城,日进斗金”的说法。
藉昔日繁荣的铁器贸易,荫城古迹甚多,现存潞商古民居5000多间、寺庙16座、古戏台8座、门面店铺500多家。一条长约500米的巷子,被当地人称为“铁货巷”,两边古宅院落鳞次栉比、商铺林立。其中一座阿那其居,据说是鲜卑族人在荫城经商时建起的宅院;百年老店瑞盛钉店,所产铁钉种类繁多,水沧钉是东南沿海地区造船用钉的首选。
铁器衰微,荫城的炉火随之逐渐暗淡,但总有匠人守心传艺,让传统技艺在现代生活中拥有一席之地。今年70岁的贾忠平是远近闻名的“贾字刀”第四代传人。“我16岁就跟着父亲学习打刀,一辈子守在炉子旁。”贾忠平说,一把“贾字刀”至少历经上万次锤打、1100℃高温淬炼、36道工艺才能完成。这是铁匠铺四代人智慧的凝聚、技艺的传承,更是对“匠人精神”的诠释。
2019年,荫城镇获评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后,文旅发展为千年古镇注入新活力。荫城古镇保护开发办主任、上党文旅集团董事长郭向荣表示,“我们努力确保古镇的古朴原生态,同时注入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活力,再现‘千年铁府’的商业脉络,让‘万里荫城’的古风古韵原汁原味地流淌。”
围绕“一核两轴四区”总体发展布局,荫城深挖各村文化底蕴与自然资源,完善交通管理和安全防护设施,全面整治人居环境。保留着原始气息的古镇,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中重绽光芒,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仅今年春节期间,古镇游客就超过26万人次。
古镇居民原芳芳的旅拍店开在老十字街的西北角。“以汉服拍摄为主,其中‘晋商少奶奶’主题最受客人青睐。预约拍照的以周边游客居多,也有不少北京、河南等地的游客,高峰时一天接待30位左右的客人。”
如今,荫城的发展路径已经明晰:准确把握“铁货专业镇”定位,传承发扬荫城铁文化、铁产业、铁品牌,着力打造工农庄村“铁器文化一条街”,慢开发、重保护,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以产业转型带动经济发展。“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荫城镇党委书记王艳深有感触地说。
岁月更迭,“千年铁府”虽成过去,但“匠人精神”早已深深融入荫城人的血液。借助厚重历史留下的珍贵财富,古镇正在书写铿锵有力的“万里荫城”现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