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华沙旋律》:跨越时空的情感还略欠“火候”

  • 2024-11-24 10:44:00
  • 北京日报客户端

小剧场里,弧形的斜坡营造出高远的空间,前方,真实的废墟凌乱堆叠,后方,变换的影像流淌出爱的净土,也似心灵的荒原——战争留下的创伤潜藏在生活的表面下如影随形,北京人艺小剧场新作《华沙旋律》便在这样的氛围中悄然开演。

《华沙旋律》由俄罗斯剧作家列奥尼德·佐林创作,作品围绕一对经历战争与时代动荡的爱侣展开,他们在一场名副其实的“华沙旋律”音乐会上相遇,肖邦的钢琴曲成为波兰女孩格里娅、俄罗斯男孩维泰克走近彼此的契机。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年轻人真诚炽热地相爱了,然而战争的伤痛、隔阂的阴影徘徊不去,将他们生生拆散。此后二十年,两人再度在华沙、莫斯科重逢,时间的洪流滚滚向前,带走了青春和悸动,最终,他们渐行渐远,相忘于江湖。

青年导演张彤向来擅长细腻深沉的风格,《华沙旋律》延续了这种基调,以两个年轻人的悲剧折射对和平、和解等永恒命题的当代探寻。张可盈、杜子俊饰演的格里娅、维泰克在冷峻的舞台上剖开爱情的甜蜜与现实的苦涩,每当他们的爱意向前一步,盘桓在格里娅心头的恐惧又将他们狠狠撕扯。小剧场向来是磨炼演员功底的试金石,《华沙旋律》的故事跨度长达二十年,从最初的一往情深,到再见的心痛隐忍、最后的无奈错过,要诠释出那份被时间沉淀的悲凉,对两位年轻演员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如今,人们常常谈及男女角色之间的“CP感”,而从首轮演出的观感来看,《华沙旋律》少的就是这点儿CP感,我们无法忽视两位演员的努力,但在全力完成自己戏份的基础上,如何碰撞出两个角色的心灵对话、灵魂对撞,如何让舞台上的格里娅、维泰克真正地交流起来,进而让观众感受到爱意与遗憾的涌流,主创团队的确还需要再下些功夫。

“火候”是这版《华沙旋律》中略欠的一点回味。《华沙旋律》是一部问世于几十年前、与时代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外国作品,语言转换是搬演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眼下,《华沙旋律》的台词似乎有些“消化”不良,无论是在本土化的程度、演员的表达节奏上有所疏漏,还是为了特定风格刻意为之,台词不太友好是不少观众的一致感受。与之类似的还有舞台设计的“火候”,弧形斜坡固然延伸了剧场的空间,也传递并象征着格里娅、维泰克之间的距离和伤痕,但许多时候,它的特定形状对多媒体影像投射、演员走位而言更像一种损耗,无法完全引领观众投入观演。总之,作为一部刚刚首演的新作,《华沙旋律》若要真正成为精品,尚需更多的精炼打磨。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