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书中的胡同,感受它们的韵味与风情

  • 2024-07-24 15:55: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胡同以文字鲜活呈现。在书中,胡同似乎有了生命,诉说着过去,展现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每一条胡同就像无声电影,以文字呈现老北京风情。让我们走进书中胡同,感受其韵味,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小杨家胡同

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位于北京西城区新街口南大街。这条胡同有着独特的格局,它不像一般胡同那样直来直去,面向新街口大街的出口非常窄小隐蔽,仅有大约三块方砖宽窄,另一端的出口也很狭窄。而胡同内却有两个相互分离的葫芦型空场,十分宽阔,这种格局恰似羊圈,故而得名小羊圈胡同。

著名作家老舍就出生在小羊圈胡同8号(当时的门牌为5号)院三间北房中东头的一间,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光,直到14岁才迁出。在他的多部作品中,如《四世同堂》《小人物自述》《正红旗下》等,都曾提到过小杨家胡同。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这样描写这条小胡同:“说不定,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圈,因为它不像一般的北平的胡同那样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而是颇像一个葫芦。通到西大街去的是葫芦嘴和脖子,很细很长,而且很脏。葫芦的嘴是那么窄小,人们若不留心细找,或向邮差打听,便很容易忽略过去。进了葫芦脖子,看见了墙根堆着的垃圾,你才敢放胆往里面走,像哥伦布看到海上漂浮着的东西才敢向前进那样。走了几十步,忽然眼一明,你看见了葫芦的胸:一个东西有四十步、南北有三十步的圆圈,中间有两棵大槐树,四周有六七家人家。再往前走,又是一个小巷——葫芦的腰。穿过‘腰’又是一块空地,比‘胸’大着两倍,这便是葫芦的‘肚’了。‘胸’和‘肚’大概就是羊圈吧!”

老舍先生在小羊圈胡同的生活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他笔下的人物和故事,生动地展现了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和百姓生活。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仿佛承载着过去的岁月和记忆。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视剧《四世同堂》的热播,小杨家胡同更是声名大震。如今,小杨家胡同虽然住的都是普通人家,已颇为普通,但院中的居民仍以老舍先生在此出生为荣。由于这条胡同在建筑和文化上的特色,小杨家胡同8号院和2号院已被西城区政府列入挂牌“保护院落”名单。如果你对老舍先生的作品感兴趣,或者想感受老北京的胡同文化,小杨家胡同是个值得一去的地方。在这里,或许能追寻到老舍先生童年的足迹,领略到那个时代的独特韵味。

金鱼池

金鱼池位于北京天坛北门附近,这里曾是老舍先生经典话剧《龙须沟》的原型地。

新中国成立前,龙须沟是北京南城的一条臭水沟,垃圾满地,恶臭不断,居住着很多底层人民。老舍先生在话剧中对其有过这样的描述:“沟里全是红红绿绿的稠泥浆,夹杂着垃圾、破布、死老鼠、死猫、死狗和偶尔发现的死孩子。附近硝皮作坊、染坊所排出的臭水,和久不清除的粪便,都聚在这里一齐发霉,不但沟水的颜色变成红红绿绿,而且气味也教人从老远闻见就要作呕,所以这一带才俗称为‘臭沟沿’。”

1949年以来,金鱼池先后历经了三次大规模改造。2001年4月18日,为彻底改善金鱼池居民的居住条件,北京市对金鱼池启动实施了最大规模的改造,拆除危旧楼58栋,仅用一年时间就建起了一座现代化新型小区。2002年4月18日,首批居民实现回迁。从2004年起,金鱼池地区居民每年4月18日都开展回迁纪念活动。

如今的金鱼池小区,早已旧貌换新颜。这里街道整洁、楼房鳞次栉比,随处可见全民健身设施。步入小区,能看到一汪清澈见底的池水,鱼儿在其中自在地游着,话剧《龙须沟》中的角色“小妞子”铜像静静矗立在岸边。小区内还设有健身园,为居民健身提供了便利。

金鱼池小区及周边的全民健身设施从无到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而金鱼池地区的变迁,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反映了社会的巨大进步和发展。它让人们深刻感受到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以及普通百姓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你对这段历史变迁或老舍先生的作品感兴趣,金鱼池小区是一个值得去感受和了解的地方。

新帘子胡同

新帘子胡同,是《城南旧事》中一处充满温情与故事的所在。

新帘子胡同宛如一把汤匙,作者林海音曾描述“我们家就住在靠近汤匙的底儿上,正是舀汤喝时碰到嘴唇的地方”,这一比喻十分形象且富有生活气息,让人能直观地感受到其位置特点。这条胡同见证了主人公英子的童年生活。在这里,英子经历了许多故事,也结识了不少人。它承载着英子儿时的欢乐、好奇和成长的足迹。

新帘子胡同有着浓厚的老北京风情。它处于南城,是旧日京华的所在地,充满了市井气息。胡同里的生活宁静而安详,人们的相处方式也体现出了北京的邻里文化。在新帘子胡同,那老旧的木门和斑驳的砖墙见证了无数家庭的喜怒哀乐。夏天的傍晚,人们坐在门口纳凉,分享着家长里短;冬天的雪后,孩子们在胡同里堆雪人、打雪仗,欢闹声回荡在狭窄的空间。

在《城南旧事》中,新帘子胡同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一个充满情感和回忆的地方,它展现了老北京的韵味和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温暖、质朴的生活氛围,也勾起了人们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老北京文化的向往。

如果你对老北京的胡同文化或《城南旧事》这本书感兴趣,那么新帘子胡同的故事一定会吸引你,通过阅读《城南旧事》,你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条胡同以及其中发生的种种故事。

帽儿胡同

《胡同的故事》中所描绘的北京胡同,如同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值得深入探寻。这些胡同承载着厚重历史,见证朝代更迭、岁月变迁,石板路与墙壁仿佛都在诉说过去。它们充满生活气息,清晨有早点摊的吆喝,午后老人晒太阳唠家常,孩子嬉戏。胡同还展现独特文化魅力,四合院布局严谨温馨,石狮子、影壁图案彰显传统文化韵味,庙会、戏曲表演等民俗活动令人流连忘返。帽儿胡同便是其中代表,曾经是达官贵人聚居地,如今从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仍能领略昔日辉煌。

帽儿胡同位于南锣鼓巷街区,东连南锣鼓巷,西接地安门外大街,呈东西走向,全长 585 米。明朝时,此地称梓潼庙文昌宫,清代因有制帽作坊而改名帽儿胡同。清乾隆京城全图对其有较详细描绘,它是南锣鼓巷街区 16 条胡同中最长且唯一能直接连通南锣鼓巷与地安门外大街的胡同。

若说史家胡同是最有名望的胡同,那帽儿胡同堪称“最有权力的胡同”,这里曾住过众多达官贵人,如末代皇后婉容、民国将领冯国璋、清代大臣文煜等。现存完好的四合院众多,像帽儿胡同 5 号、9 号(可园)、11 号(文煜宅)、13 号(冯国璋故居)、21 号(梓潼庙文昌宫遗址)、37 号(婉容故居)、45 号(清提督衙门、民国保安队部)等。

今天,帽儿胡同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如问到在胡同中常年居住的老人,这条胡同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他一定会告诉你,这条胡同过去没有这么多车,没有这么多人。面对着眼前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车辆,你很难想象这条在南锣鼓巷街区最长的胡同,在1948年的档案记载中,常驻居民只有558 人,在南锣鼓巷还没有被商业开发之前,这里仍是一条很安静的胡同。就是这样一条恬静的胡同,却发生过这么多的传奇故事,但愿这些故事不要被这里的喧哗和躁动所湮灭,愿这里的胡同院落成为贯穿于历史、现在和未来的载体,使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实现完美共融,交相辉映。

  • 编辑:王静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