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旅—北京篇

  • 2024-05-22 16:28: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民间美术:象牙雕刻

元代以前,由于受到材料与工艺的限制,象牙制品较少且多为实用器具与首饰,例如汉代的象牙杯、项圈等;至隋唐时期,象牙器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发展到梳子、簪子等器具上;象牙雕刻艺术在明代才真正的形成。象牙雕刻指使用象牙材料制成的雕刻工艺或者象牙制品,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技艺,主要分为实用器具、首饰、装饰摆件等。

其中,我特别推荐大家去搜搜牙雕套球的制作过程,你会再次感叹古人巧夺天工的工艺技术。

牙雕套球又称“同心球”、“鬼工球”,取鬼斧神工之意。套球以整块象牙雕刻而成,球内套球,逐层镂空,每层厚薄均匀,球面雕镂精美的纹饰,层层都能转动自如,且具同一圆心。套球制作工艺要求极高,球与球之间原为一个实体,雕刻外层球体较易,但镂刻至内层需要层层剥离,制作繁复,技巧奇特。据《格古要论》记载,早在宋代就已出现3层套球,至清代套球可达数十层。

传统手工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 、雕漆技艺 、木版水印技艺

景泰蓝技艺是外传珐琅技艺和本土金属珐琅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技艺从成熟走向辉煌。

在十三世纪末,“铜胎掐丝珐琅”由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传入之初有“大食窑器”、“发郎”等多种叫法(现存国内最早的珐琅制品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晚期的制品兽耳三环樽、勾莲鼎式炉、缠枝莲象耳炉。)

据说景泰为明朝宣德皇帝之子,宣德重视铜器以及铸冶铜质。景泰在幼年期间耳濡目染,且嗜之极深,只是对于铸炼方面,宣德已到达绝顶,没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只能在颜色上另辟蹊径,以图出奇制胜。终于有“景泰蓝”的创制。成化时期继承遗业,未改遗风。所以景泰蓝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两代最为常见,也属这两代制作的景泰蓝最为出色。

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和烧瓷的传统技术,又吸收了传统绘画和雕刻的技法,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制作工艺流程主要有制胎、制丝、膘丝、掰花、上花、平活、点蓝、烧蓝、打磨、设计十大步。(感兴趣可以去网上搜搜古法技艺视频)。

聚元号弓箭起源于清朝,当时,聚元号弓箭铺位于北京东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的原弓箭大院内。这一时期的弓箭大院属于皇家特设的兵工场(皇家作坊),不得外卖。当时,聚元号做的弓主要供皇宫使用,并且定期由宫中按弓箭大院的人数发放钱粮。帝王使用的弓为特制弓,九把弓合在一起,刚好围成一个圆,以便体现“天圆地方”一同九州的寓意。诸候的弓,七把围成圆,大夫的弓,五把围成圆。聚元号可以按照封建等级高低制作出不同规格的弓。

聚元号的弓箭有着辟邪、镇物的吉祥寓意,因此,聚元号的弓箭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弓箭的装饰。聚元号对画匠的要求比民间作坊要高得多,这正是聚元号当家人常说的“工匠易得,画匠难求”。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承袭了中国双曲反弯复合弓的民族传统。选用传统的竹胎,一面敷上牛筋面向射手,外侧一面是贴上牛角,弓身在不上弦的时候,也弯曲呈外翻的弧形,故而称为反曲复合弓。制作工序大致分成弓的功能性的“白活”和装饰性的“画活”以及制作弓弦三个主要阶段。一般来说,弓弦的主要材料由牛皮和棉线两种(今天采用的多为棉线)。

雕漆工艺,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由于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红、剔黑、剔彩及剔犀等不同的名目。北京雕漆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精美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

据记载,这种古老的工艺发源于唐代的四川、云南一带。宋代是雕漆工艺的发展时期。"剔红"和"剔犀"都已经出现。元代,雕漆工艺传入北京,工匠们会在他们的作品的底部刻上名字,许多直到今天仍然珍藏在故宫博物院。明代初期,由于皇宫及国礼需求日增,皇宫"御用监"在京城专门设置了制作漆器的作坊--果园厂,其制造的雕漆制品注重磨工,光润、古朴、浑厚,是以前的雕漆无法比拟的。至清初,北京的雕漆工艺又开始兴盛,继明代的果园厂之后设立了造办处漆作,从事雕漆等漆艺制品的专门生产。

雕漆主要工序为雕,主要原料为漆,北京雕漆有金属胎和非金属胎两种,前者是珐琅里,后者为漆里。着漆逐层涂积,涂一层,晾干后再涂一层,一日涂两层。涂层少者几十层,多者三五百层,然后以刀代笔,按照设计画稿,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浮雕纹样。所用之漆以朱红为主,黄、绿、黑等做底色,分为剔红(堆朱)、剔黄、剔绿、剔彩、剔犀等工艺品类。雕漆的工艺过程十分复杂,要经过制胎、烧蓝、作底、着漆、雕刻(雕刻的刀法,过去主要是平雕,现在大量的是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等)、磨光等十几道工序,各工序技艺要求都很高。

说到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人们自然而然地回忆起了北宋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等等,似乎只有白纸黑字的印象。事实上,“印刷”所涵盖的,远不止于此。在印刷史上,中国人的发明是多方面的。除了人们熟知的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外,彩色版画印刷术(木版水印)同样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印刷史的一项重大贡献。

木版水印记技艺(古代是版画印刷术),是用水墨及颜料在木刻版上刷印,它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根据水墨渗透原理显示笔触墨韵,既可用以创作体现自身特点的艺术作品,也可逼真地复制各类中国字画,是中国传统特有的刻版印刷方法之一。在唐代,单色模板印刷已经具有相当水平,唐以来的许多书籍就附插图。明末以十竹斋为代表的“饾版”、“拱花”等套色叠印表明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

木版水印工艺分为勾描、刻版、印刷3道工序。首先,根据原作进行设计分版,在透明涤纶片或赛璐珞片上勾摹原作,依据所勾墨线轮廓在雁皮纸上精确描绘刻稿;然后反贴在刨平的梨木板或其他纹理细致的木板上,运用不同刀具和刀法,刻出线条版、枯笔版或平版;最后选配原作所用的材料和颜料,将水墨和色彩刷掸到已经刻好的木板上,再根据需要,套印到宣纸、连史纸、绵麻纸或画绢上。

传统医药: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厂甸庙会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传承了三百余年,浓缩了中华中医药文化精华,也是中国传统医药之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其背后的历史渊源。

明朝永乐年间,浙江郎中乐良才迁居北京,以铃医为业。其重孙乐显扬,于1669年在北京立下“同仁堂”招牌一块,上有“康熙己酉”字样,同仁堂正式成立。(补充:铃医,即走方郎中。古时行医之时,郎中身负药箱、手摇串铃,成年累月地于村市街巷往来奔走,为百姓除灾治病。)

由于同仁堂配售药品疗效显著,声誉与日俱增,博得了朝廷赏识。清雍正元年(1723年)钦命同仁堂供奉御药,一直到1911年,历经八代皇帝,时间长达188年。

厂甸庙会大家可以理解为一个规模盛大,京味浓厚,闻名遐迩的庙会(我个人感觉是大大小小的庙会的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典型代表),于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五举行。

庙会或称庙市,始称“社祭”,源于传统民间宗教活动。旧时,有庙宇就有佛事,有佛事就香客云集,就招徕了做生意的商贩,于是就形成了庙会。在旧京城的众多庙会中,惟有厂甸的庙会,不以庙为名,每年只在春节才有一次,却是规模盛大并且脍炙人口。

厂甸庙会历时四百多年,历经由祭祀而庙市,转而书市渐成文商并举的春节逛厂甸民俗活动的演变过程,被誉为“雅俗相济、商娱相融”。历史上的厂甸庙会,北起和平门,南抵梁家园,西到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以新华街、海王村、火神庙、吕祖祠为核心地带,又以“厂东门”即琉璃厂东街为主。

由于厂甸庙会十分靠近市中心,是京城各阶层男女老幼旧历新年争相光顾的场所。我们常常在电视剧上听到的“上元节”,男女老少们逛的就是这样的庙会,厂甸庙会就是其中最为有名,人流最大的庙会之一。

  • 编辑:玄贞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