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岁湖广会馆 悠悠大戏从未停

  • 2024-02-22 16:15:00
  • 北京晚报

门口立起红色水牌,“游园会”三个大字跃然其上。刚修缮完毕的湖广会馆迎来重张后的首个春节,邀请市民和游客免费前来参观。京津冀三地的书法家作品小展,变脸、魔术、琵琶、北京琴书等表演,布老虎、香囊、鬃人等手工艺都带着京味儿温暖着访客。初一到初五,北京风雷京剧团每晚的售票京剧演出也将经典折子戏一一奉上。湖广会馆在经历了其两百年历史上的第五次大修后,正式重回公众的文娱生活。

悠悠两百年,湖广会馆曾见证了社会巨变的历史大戏,如今它的舞台守着传统文化又勇于创新,会馆依然有戏。

会馆·都门楚馆

对北京会馆文化形成具有重要贡献

位于虎坊桥西南角的北京湖广会馆,是1807年由湖南人、清体仁阁大学士刘权之和湖北人、清顺天府尹李钧简联合创建的。初始,其作用与其他会馆一样为联络乡谊,又因位于繁华地区,经几次改扩经营,成为两湖人士在京的重要活动场所,也是京师名人荟萃之地,乃至对北京会馆文化的形成都具有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前,湖广会馆的几次大修都在清代完成。初建成时,它与其他会馆相似,主要满足同乡进京赶考、官员候补住宿所需。而其每一次大修,也自然而然完成了自身的历史“断代”,同步于社会变迁。

清代三次大修

1830年

升高殿宇新建戏楼 跻身京城大会馆

1830年,湖广同乡们耗资5000余两白银,升高殿宇并新建了戏楼,使其跻身京城大会馆之列,两湖旅京同乡在此集会公宴,演剧联欢,为一时之盛。由于规模较大,其他各省喜庆彩觞,也多在此举行。戏楼至今仍然保留大部分原貌,坐南面北,上下两层有近千平方米,大柁、随梁枋、脊檩上均绘有水波流云彩画,四面板壁绘有北京古建筑上少有的博古题词彩画。

1849年

增设风雨怀人馆 增添庭园趣味

1849年,曾国藩等倡议再次重修湖广会馆,在乡贤祠和文昌阁增设了后室——风雨怀人馆,并亲自布置了假山,为湖广会馆添了庭园趣味。曾国藩重修湖广会馆第二年,咸丰帝登基,大清王朝由盛转衰。到1870年,曾国藩六十大寿在北京湖广会馆设宴时,大清王朝已经历过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等诸多重创。

1892年

大修耗时四年 格局保留至今

1892年起,由晚清大臣谭钟麟和张仲炘等主持,湖广会馆经历了耗时四年、耗银18994两的大修。总体格局保留至今:中路有戏楼、乡贤祠、文昌阁、风雨怀人馆及两侧游廊、平顶游廊及垂花门、宝善堂;东路有前院南房、垂花门、垂花门两侧游廊、中院南侧东房、中院北侧东房、主院南房;西路有楚畹堂。修缮完成后仅四年,北京就遭遇八国联军入侵,湖广会馆甚至一度成为入侵者的临时司令部。

会馆·名人荟萃

孙中山到此参加国民党成立大会

民国时期,湖广会馆是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动辄举办千人以上大会。1912年,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第二次到京与其共商国是。从8月25日到9月15日,他先后5次到湖广会馆,参加国民党成立大会,会见各界代表,发表了多次演讲涉及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方面,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仅8月25日当天,他上午和下午分别参加北京同盟会对他的欢迎会及国民党成立大会。据上海《民立报》记载,当天上午“男女各界皆欢欣鼓舞,争以一瞻伟人颜色为快,故到会者三千人,为从来所未有。”下午,国民党在此举行六党合并成立大会,男会员约数千,女宾20余人。“中山入席,会员鼓掌如雷,脱帽致敬”。当天孙中山以全票1130票当选国民党理事。他随后发表演讲,希望以政党政治作为共和制度的基础。8月30日下午,孙中山再赴湖广会馆参加北京学界欢迎大会并发表演讲“振兴之基础,全在于国民知识之发达。学界中人,当知所负责任之重。今日在校为学生,异日即政治上之工人,社会上之公仆,与专制时代学生之思想大不相同。”

湖广籍一代名伶活跃在这方舞台

虽然国事多舛,但民国以后的湖广会馆因整体建筑保存完好,成为宴饮、演出、集会的重要场地。祭祀和团拜演剧、喜庆演剧、票房演剧三大类演出时常在戏楼里上演。

许宝蘅在日记中记载,他曾十余次赴湖广会馆听戏。“(1903年)辰初,出门访罗锦湘,得识王晋卿观察,随至博明处,畅叙竟日,酉正偕至湖广会馆听戏。谭鑫培即传称小叫天者,神情唱口均极安雅,可谓名下不虚。”十年后,湖广籍名伶谭鑫培依旧在这方舞台上,并已成为“伶界大王”。该日记记载“(1914年)十时同至湖广馆听谭鑫培、田桂凤演《坐楼杀惜》,二时半归。”

同在那一年(1914年),梁启超在北京湖广会馆为父庆寿,请谭鑫培唱堂会。谭鑫培挑选了平时甚少露演的《一捧雪》。梁启超为表感谢,在谭鑫培的《渔翁衰笠图》上题诗一首。

再后来,时局动荡,湖广会馆逐渐衰落。《北京湖广会馆志稿》记载,在经费方面“本馆经费,向倚房租为挹注。民国以来,无人负责整理,日渐衰颓。”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北学院迁至湖广会馆办学直至1945年。

会馆·戏楼新生

文保单位腾退设立戏曲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会馆被北京市房管部门集体接收,北京湖广会馆也一度被北京制本总厂、宣武区规划局、宣武区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以及33户居民占用。直到1984年,它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才再次引起注意。

北京市前副市长刘敬民在《修复北京湖广会馆纪略》中回忆:“1986年12月,全国政协和北京市政府部分委员视察湖广会馆,建议尽快腾出被占用的房屋,并进行维修,合理加以利用。1990年8月,北京市宣武区政协副主席黄宗汉向北京市领导正式提出书面建议,自请负责组织修复湖广会馆并建为北京戏曲博物馆。”

到了1991年,黄宗汉经人提醒考证得知,北京湖广会馆便是国民党成立大会的举办地,因此加快呼吁,并很快得到海峡对岸的关注。之后,恢复湖广会馆的脚步明显加快。

全面修复

1996年亮相对公众开放

1992年3月,何鲁丽副市长召开专门会议,责成占用湖广会馆房屋的各单位,在限期内搬迁出。

1992年9月9日,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北京市文物局“同意成立北京戏曲博物馆”。黄宗汉被聘为北京戏曲博物馆馆长。

1993年10月,北京房修二公司所属古代建筑工程公司进驻湖广会馆的戏楼,为湖广会馆修复工程做准备工作。其时,湖广会馆内33户居民,已有18户迁至永定门外新居,为修缮施工创造了条件。

1993年12月,由文物古建专家王世仁先生主持,修复工程全面展开。

1994年,宣武区国有企业北京市天桥投资开发公司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对其进行全面修复。其中大戏楼、文昌阁、乡贤祠、楚畹堂、风雨怀人馆、宝善堂等一组建筑,相继修葺一新。

1996年5月8日,北京湖广会馆重新亮相。戏楼、文昌阁、乡贤祠、楚畹堂再次对公众开放。

会馆·文化自觉

中断多年“赓扬集”老票房得以恢复

1996年湖广会馆恢复开放后,很快在戏曲界奠定了地位。首任总经理许立仁为湖广会馆定下了两个“坚持”,第一坚持天天有戏,天天有国家一级演员领衔登台,天天有不同剧目轮换;第二,坚持每周日上午固定的票房活动,让北京的戏迷票友有个安身之地。开业第一年,湖广会馆与北京京剧院联手,坚持每晚都有戏曲演出,并在开业当月就恢复了中断多年的“赓扬集”老票房。到1998年5月开业两周年时,这里已演出京剧多达1100场,吸引了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日本著名剧作家渡边守章等海内外观众15万人次。

著名京剧武生杨少春称赞,“梨园剧场、湖广会馆、长安大戏院的演出成为新人练兵的战场,给青年演员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梅葆玖也曾点名表扬“长安大戏院、湖广会馆、梨园剧场等一批京剧专用演出场所的兴起,给京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舞台。”

上演昆曲 力挺珍稀剧种传承传统

在一众有识之士带领下,湖广会馆不仅不遗余力传承京剧文化,也在中国尚未引入和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情况下,出于文化自觉,挖掘并力挺珍稀剧种、珍稀民族乐器等,为当时处于衰微的传统文化传承支撑起一片绿洲。

1998年5月,北方昆曲剧院与湖广会馆开启合作,每周在湖广会馆上演一次昆曲演出。彼时,距离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还有三年。昆曲的观众比京剧还少得多,北昆当时连固定演出场地都没有,更何谈培养观众。湖广会馆这方相对稳定的舞台,无异于雪中送炭。一年后,北昆复排大戏《玉簪记》在湖广会馆上演,惊艳学界。2008年,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用两年时间学习排演昆曲《牡丹亭》回到湖广会馆演出,震撼文化界。

与戏曲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湖广会馆珍视。2005年湖广会馆举办首届历代名琴展,展出了元代古琴、古陶埙、尺八、方响等古老乐器。

会馆·大戏未停

演出重镇 传统戏曲吸引各国宾客

进入21世纪,伴随越来越多现代化剧院建成投用,以及传统戏曲备受重视,湖广会馆的演出和观众均遭遇分流,古老的会馆面临发展挑战。

至2022年闭馆大修之前,北京湖广会馆已依靠多年积累,成为涉外旅游演出重镇。京昆下午茶、传统猴戏、经典折子戏等,吸引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夫人、卡塔尔王后、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刚果前总统卡比拉等都曾慕名而来。

另一个方向的突围也在悄然进行——以沉浸式演出吸引年轻观众。2021年9月底,在大修开始前半年,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会馆有戏”系列演出之“遇见湖广”在此拉开帷幕。演出开始前,观众可以在院子里体验戏曲《西厢案》“剧本杀”,随后在演出区再看一场汇聚京剧、评剧、昆曲经典折子戏的戏曲专场演出。

沉浸演出 打造京剧核心打卡地

2024年1月,湖广会馆重张开放,迎接观众的恰恰也是沉浸式演出。为湖广会馆量身定制的沉浸式驻场戏《湖光洄梦》将整个会馆化身为一个开放式舞台,观众跟随戏中人脚步,游历古戏楼、后台、庭院,切身体会到传统戏曲当代表达的新意。这一类沉浸演出未来还将时常出现在湖广会馆。再伴以展览、研学、黑珍珠餐厅、特色茶饮等多业态,湖广会馆正营造文物活化利用新场景,打造“戏楼版京剧核心打卡地”。

悠悠两百年,都门楚馆仍在,大戏从未停。本报记者 李洋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