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深深的蹄窝承载着无尽的历史

  • 2023-05-12 09:58: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近日,在北京房山西南部的大山中,一条隐藏在崇山峻岭间的千年古道露出真容。此道和《范阳丰山章庆禅院实录》中记载的礼佛修行之路高度重合,后人称之为“丰山古道”。

丰山古道最早出现在《全辽文》中一篇名为《范阳丰山章庆禅院实录》的碑刻文章里,成文于辽代乾统四年,作者为高僧文雄慧照了洙大师,“三峰叠秀,望之参差,嶰然不倚,状如‘豐’字,因号曰‘豐山’。”了洙大师在文章中说,在朝廷支持下,他在“豐山”之中重新修葺了章庆禅院,隐居修行,而章庆禅院还有一座“分院”:“一径东指,旁无支岐,度石梯,下麻谷……西南趣柳谿,至玄心,则下寺也。”

文中的“一径”就是今天的丰山古道,它西起章庆禅院,东至玄心寺,是串联两座寺院唯一的山路,也是一条礼佛修行之路。起点章庆禅院位于今天的圣水峪村,终点玄心寺位于今天的西甘池村。

京西古道

自古以来,西北游牧民族、山区及平原农耕部落通过西山互有往来,时而又发生战争。北京西部山区人文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物产资源丰富。把历史、地理、物产有机相连的是交通道路。近代公路、铁路修通前,在人类交往、军事、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等活动中起过重要作用的道路,被人们称为古道,地处京西的称之为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最远可以追溯到远古先民迁徙时踏辟出来的山间道路和永定河廊道。古道包括京西平原的古道、包括北京西山及相邻的怀涿地区的古道,也包括历朝历代人民由于军事、商贸、庙会等原因通往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的古道等。

京西古道是北京西部千年交通史的遗迹,穿越高山深峡,连通中原与塞北,目前遗留的古道全长超过1300里,像一张网一样,铺在京西的深山中。山中古道按照用途划分,可以分为通商的商道、进香的香道和用于战争的军道。几百年过去了,古道虽已废弃荒凉,但古韵犹存。

古道遗迹之蹄窝

京西出产煤炭和石材,琉璃的烧制更是远近闻名,在过去交通运输不便的条件下,只能依靠马、驴、骡,甚至骆驼驮运煤炭和其他货物。元、明以来,拉煤运货的骡子与马匹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来来往往,久而久之,便在古道基岩(细砂岩、石灰岩)中踩踏出壮观的蹄窝,至今仍清晰可辨。深深的蹄窝,既体现出时间的韧性,也显示出生活的艰辛。

从商旅通行到朝拜上香,从筑城戍边到民族交融,马帮结队,驼铃阵阵,无数历史故事曾在古道上发生。古道蜿蜒盘旋,年深日久,与沿线的关隘、村落、庙宇、碑刻一起,构成了无与伦比的京西人文景观。

古道遗迹之过街楼

圈门过街楼是门头沟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本就是京西门头沟运煤古道,所跨的那条沟就是门头沟(即横岭至大峪的泄水沟),门头沟的区名由此得来。圈门过街楼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当地惟一的三孔过街楼(其他过街楼都是单孔)。因其地处京西古道,明清以来一直是一条繁忙的煤炭运输线,数十座煤窑位于过街楼周围及以西地区,楼上原本供着药王、文昌和关帝,过往商贾在此祈求平安顺利、财源兴旺。

古道遗迹之戏楼

圈门戏楼,做工也细致考究。明清时期,在煤窑兴盛的日子里,逢年过节唱大戏,都是煤窑主、士绅出钱请来戏班子,穷人百姓也跟着沾点光,看看热闹过过戏瘾沾点荤腥。建于明代的大戏楼由两座房子连搭,分为前后台,前台一大间是悬山卷棚顶,后面那间是硬山顶。

穿过圈门,便是古道的开始。京西古道,在那过去的朝代,没有火车没有公路,如果想从北京去西北张家口内蒙什么的,除了居庸关方向,古人都走西山山沟里的人马踩出来的道,于是当年的千马万驴,留下了深深的蹄窝。

明代顺天府宛平知县沈榜的《宛署杂记》中记载:“三家店过浑河板桥,约二里许曰琉璃局,又五里曰雾里村,又五里曰柔儿岭,又五里曰蝎虎涧,又五里曰牛角岭,又三里曰桥儿涧,又五里曰落坡村。”由此可见,从三家店过永定河,约二里是琉璃局(今琉璃渠),再五里是牛角岭,再三里是桥儿涧,再五里是落坡村。此书明确记载了西山大道由东向西经过的村落顺序。

古道遗迹之关城

牛角岭关城在门头沟王平镇韭园村东的山岭上,是京西古道西山大道东向西的第一个隘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具有“地界”的意义。关城建在两山坡对峙之处,扼守着古道之要冲,关城不远处有破烂的残墙,最具标志性的300余个骡马蹄窝,虽然深浅不一,但大小有别,它们光滑醒目,深深烙刻在坚硬的山石上。

时间倒回到明清时期,牛角岭关城作为西山大道的第一个隘口,曾有官吏把守,负责对过往商旅收取过路费。如今关城存有两方碑石,其中一方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所立的《永远免夫交界碑》就放在关城脚下的“永远免夫亭”内,据碑文所述,此碑是康乾“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政策的产物。另一方碑石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所立《重修道路碑记》,这方碑石清楚讲述了古时京西煤业与重新修缮这条道路的重要性。

京西著名古道

京西古道曾四通八达,犹如一张大网横贯门头沟全境,现存古道共38段,全长约684公里(也是全国十大古道之一)。其中,远近闻名的有西山大路古商道、玉河古道古商道、麻潭及卢潭御香道、斋堂川军事商旅古道、妙峰山古香道等。

潭王古道

潭王古道是京西商道的代表,也是玉河古道的一部分,东起潭柘寺、西至王平镇。在千年历史中,人们从北京出发,至潭柘寺,踏上潭王古道。经阳坡园、赵家台、十字道,到达王平口这个古代的交通要冲,此后继续往西。在千军台一带翻越大寒岭,由永定河转入清水河流域。再继续往西,到洪水口,最终到达山西、内蒙古等地。同样的,由西北往中原而来的人们,也会经过同样的旅程。

在峰口庵附近,一条依山而建的步道,连通着潭王古道上著名景点——蹄窝。沿着步道斜插入山中,不远处就是古道遗迹。沿着青石山路一路盘旋,在一公里左右的地方,古道绕过山峰的一处急弯处。两米多宽的青石路上,光滑的青石表面布满凹坑。凹坑大多呈圆形,不少凹坑一侧还有角度稍大的“斜坡”。这些凹坑,就是大名鼎鼎的“蹄窝”。资料显示,这条古道最晚在唐末时已经存在,至今已逾千年沧桑。因古道难行,只能用骡、马、毛驴、骆驼等驮运货物。明清时代,这里更是向京城输入煤炭的主要路径。千百年来铁蹄践踏,遂形成特殊的“蹄窝”奇观,类似的蹄窝,在京西古道上还有多处。

古道上还有众多的古村落、古代城关。如峰口庵附近的扭角羚上,就有一座城关。城关为石制,矗立在山顶。有趣的是,经过千百年的践踏、风霜侵蚀,城关下的岩石地基,磨损了近两米深。使得古道两侧,形成了天然的石壁,石壁上方才是城关。

再往西走,来到十字道村,这里也有一座废弃的城关。十字道村曾经是潭王古道上的重要节点,过去无数年中,这里商旅往来、驼铃不绝。但近年来,由于整村搬迁,古道荒弛,数百年的村庄,只留下断壁残垣。尽管村庄就在公路一侧,但常年人烟罕至,只有城关旁边的山桃花,每年春天如约绽放。

王平古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代诗人马致远一生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热衷功名却郁郁不得志,因此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故居如今就在京西古道韭园村,如今已被整修一新,真实性无从考证,但韭园村确实是京西远近闻名的古村落。马致远的元曲中,确实能找到他与韭园村的关系。

爨底下、灵水、琉璃渠这些响亮的名字早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而韭园村虽然名气稍逊,历史却也可以追溯到金元时期。韭园村的地理位置正是出入京西“王平古道”的第一个古村落。前边说过,旧时京城百姓以煤炭为薪,而西山遍藏乌金。于是,京西和山西、内蒙古一带拉煤运货的驼队、马帮就来往在这条古道上。驼队铃响,马帮来往,还有前往京西佛教圣地戒台寺、妙峰山也都要从这条古道上经过,于是古道边逐渐形成了很多古村落。

韭园村历史悠久,辽金时代就已成村,是出入京西古道北路——王平古道的第一个古村落。过去这里的村民以种菜为主,尤以种韭菜出名,于是“韭园”的村名就这样被叫开了。几百年来,世世代代的韭园村村民们过着耕地种田自给自足的生活,又接待着来往商队,感受着喧嚣。至今村内还遗存着金代古迹“大寨”(建于金代,据说曾囚禁过南宋时期落难的徽、钦二宗,真实性不可考),还有用于瞭望的古碉楼等古迹遗存。韭园古村落的民居大多掩映在浓荫中,民宅多用青砖灰瓦,并有砖雕、石雕相衬,古道绵延穿村而过。王平古道是运煤必经之路,王平、大台、木城涧等煤矿又都在这条古道上,所以韭园村曾经十分繁华,马致远先生才华出众,本是河北籍人士的他,择此历史底蕴丰厚的村子隐居,也在情理之中。

在马致远的其他元曲《清江引·野兴》有“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的记载,这曲中的西村应该就是离韭园村不远的西落坡村,东西落坡两村相连,现在马致远故居已被有关文物部门确定,因而在故居门口立有说明。

石佛岭古道被称为“挂在山边的路”,是京西古道中北路的一段,也是古道保留最完好的段落之一。位于王平镇境内的东石古岩村,古道穿村而过,当年驮队、马帮行走的蹄印深刻清晰,蹄窝密布范围非常大,是难得的古道印记。同时在此段古道上还有四块摩崖石刻,其中一块碑额上有三尊石雕佛像,石佛岭由此得名。由摩崖碑向东北方向,能看到把岩石山体凿出石槽修通的路,后人称之为“石门”。再往东一段,路虽平坦,但外临绝壁,下面即永定河及近代门板(门头沟至板桥)铁路。石佛岭古道蜿蜒崎岖,一边是绝壁,另一边是用石头垒砌的矮墙,矮墙的作用是防止从此经过的骡马滑到悬崖下,那悬崖之下便是曾经波涛汹涌的永定河。

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是京西古道的中道,有文字记载的修建始于唐五代年间,因城子、大峪历史上长期属于玉河县,故称玉河古道,是门头沟运煤业的重要道路。

峰口庵也称峰口鞍或风口岩,属于玉河古道的一部分,这里是沟通京西门头沟、北岭、斋堂及房山地区的枢纽,在古时就是京西物流的主要通衢。明代迁都北京后,北京城市建设对京西物产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对煤炭等物资的需求更是供不应求,致使大批官办、民办的煤矿落户门头沟,煤窑曾多达数百座。所产煤炭大多经峰口庵古道运至京城,于是峰口庵便成为西山大路上的“岭上通衢”,同时峰口庵也是四面观山的好所在。

峰口庵向西50米处,古道掩映在灌木丛中,钻出灌木丛,一片壮观的“蹄窝”阵赫然在拐弯处呈现。这段不足二百米的山岗处,凹陷着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蹄窝一百多个,可以说是京西古道上蹄窝最为密集的地方。蹄窝直径近20厘米,深的有15厘米,浅的也有10厘米,左右交替,大致分为两行。探其缘由,立于咸丰六年(1856)的王平口修城碑,对这段古道曾有如下记载:“牲畜驮运煤炭昼夜不断。”京西产煤的窑地因排水条件的限制,煤窑大多分布在峰口庵以西的山区,这就使得京西这条中路古道几乎是全天候运行。作为必经之地的峰口庵更是车马云集,畜蹄日月不息地蹬踩踢踏,历经百年形成如此奇观,可谓历史的见证。岁月的沧桑也掩盖不了曾经的繁华,仔细聆听,仿佛能听到那奔腾的马蹄声!

庞潭古道

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说法,幽州就是现在的北京,潭柘寺是著名的皇家寺庙。古时去往潭柘寺上香,大都从石景山庞村渡口过永定河到潭柘寺,这一条古香道,就是京西古道的“庞潭古道”部分,它是京西古道的南道,是西山大路主干道之一,保留较好的是苛萝坨村至戒台寺段。

与王平古道、玉河古道等商旅古道通常在两米左右不同,庞潭古道宽达四五米。究其原因,这条古香道的前方通往作为皇家寺庙的潭柘寺和戒台寺,必须要满足皇亲国戚八抬大轿通行的需求,因此古香道在规模上自然更加“大气”。

在庞潭古道的入口,有一座造型精美的古桥,这就是娼妓桥了。它建于明朝初年,整座古桥用青条石砌筑而成,月牙形的栏板仿佛那传说中杜十娘轻颦的黛眉。如今的娼妓桥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已经成为了一座残桥。尚存的桥身长约10米,宽约4.5米。关于此桥为何叫做“娼妓桥”,究其原因,这桥是由明代的娼妓捐资修建的。

请不要误解这“娼妓”的真实含义,那是明清时代对说书的、唱戏的、卖艺的一类职业女性的统称,不能单一理解为卖身的妓女。《宛署杂记》中记载:“戒坛是先年僧人奏建说法之处,自四月初八至十五止,天下游僧毕会,商贾辐辏,其旁有地名秋坡,倾国妓女竞往逐焉,俗云赶秋坡。”戒台寺每年四月庙会期间,不仅聚集了各地的游僧与商人,连妓女们也来赶庙会,并聚集在戒台寺附近的秋坡。当时的场面“冠盖相望,绮丽夺目,以至终行之处,一遇山瓯水曲,必有茶棚酒肆,杂以妓乐,绿树红裙,人声笙歌,如装如应,从远望之,宛然如图画云”。可以想象的是,平日被束缚在礼教和家庭中的妇女们在仲春四月郊游的热闹场面,她们从马鞍山与石龙山之间的山沟里,也就是现在的苛萝坨村徒步上山,经秋坡村进入戒台寺。那时山沟里的水很大,为了方便上山,娼妓们就集资建了这座石桥。据说桥建成以后,一直没人为它取一个恰当的名字,时间久了,人们直呼它为“娼妓桥”,以示对她们修桥补路善举的纪念。

过娼妓桥一路向南偏西的方向,大约半小时就到了108国道,此时离石佛村仅有几十米,离戒台寺只有几百米。顺着路边的指示牌进入石佛村,看到了另外一条古道芦潭古道的路碑和戒台寺的古山门。芦潭古道东起卢沟桥,西至潭柘寺,为京西古道南路的一路古香道,在石佛村至石牌坊之间的一段保存完好。石佛村、秋坡村、苛萝坨村是三个因戒台寺而得名的村落,与戒台寺的进香活动关系密切。

芦潭古道

芦潭古道从卢沟桥向西经王佐,再向北经石佛村到戒台寺和潭柘寺,芦潭古道和庞潭古道都是进香的古道,因此运煤经商的商人走此道的相对比走中线、北线的要少一些,古道上的蹄窝也就相对比较少了。

看到戒台寺的古山门,立刻有一种厚重的沧桑感!山门虽在,但如今已经人迹罕至,前往戒台寺的游人都从戒台寺的景区新门进入了。山门就是一座石牌坊,坐西朝东,与戒台寺遥相呼应,这戒台寺山门石牌坊就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牌坊了。石牌坊通体采用汉白玉石料錾雕成仿木结构建筑,庑殿顶两柱单间一层楼,其彩绘可与十三陵石牌坊的彩绘相媲美。石牌坊背面匾额刻“祗园真境”四字,落款有两行小字“大明万历二十七年岁次己亥季春吉日立”,说明它创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正面匾额刻“永镇皇图”四字,落款几行小字“大清光绪壬辰年秋季九月吉日弟子长白文麟重修”,道出的是清光绪十八年(1892)对此石碑坊进行过重修。石牌坊两边楼柱上有莲座楹联,上联是:“星海空澄广映无边诸佛地”,下联为:“日轮皇鉴大明洪护梵王家”,风霜百年,艳彩斑驳,依稀古色,给芦潭古道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古老文化的人文情怀。

京西古道,深深的蹄窝承载着无尽的历史,也等待着人们去继续探索。

  • 编辑:张晓芳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