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遨游,让阅读温暖冬日

  • 2022-12-08 09:31: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寒冷的冬日里,不想出门的日子,捧起自己喜欢的书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在阅读中增长智慧,在阅读中陶冶情操,收获满满的幸福。

《李叔同传》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穿越百年时空的距离,于今天仍然散发着经典而又流行的魅力。而比这首歌曲更让人心折和神往的,却是它的作者——李叔同(弘一大师)的非凡人生印迹和成就。近日,著名作家、文化学者汪兆骞携新书《李叔同传》出版,还原真实有温度的李叔同。

李叔同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开现代艺术启蒙教育之先河。他在国学、诗词、音乐、美术、戏剧、书法、篆刻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造诣,是一位中国20世纪前半叶光耀一时的艺术家和风华才子。后来,他斩断尘缘,又成为一位拔乎其萃的佛门代表人物,被誉为僧德昭昭的云水高僧。

本书作者汪兆骞认为《李叔同传》一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努力从人物的精神着墨,写出一个真的活的有血有肉魂魄有丰富复杂个性的李叔同。并力求富于历史、文献、社会学等多方面价值,而且具有生命的美学价值。把广阔的、丰富的、多层面的社会历史内涵维系于复杂的,既充满矛盾又和谐统一的李叔同一人之身。抑或说,是通过对李叔同命运的展示,人物的塑造,渗透折射出丰厚的社会历史内容,并成为一面映照复杂人性的镜子。

《难以忘记的文学名家》

灿若星辰的文学名家,不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口口传诵的名篇佳作,更以他们为人为文的高尚品德影响世人。中国现代文学馆征集编目部主任慕津锋从事文物文献资料征集工作20余年,因工作原因,曾与诸多德高望重的文学名家交往甚笃。他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写成《难以忘记的文学名家》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难以忘记的文学名家》收录作者回忆文章19篇,其中写到被称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的杨绛、“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红学大师”冯其庸、中国戏曲理论大师郭汉城、“蜀中五老”之一的马识途、温文尔雅的诗人屠岸、“当代谈迁”王火、“老顽童”高莽等,这些篇什闪耀着文学名家们的思想火花,更彰显出他们的风骨和情怀。

除了对文学名家进行素描外,作者着重留心他们对自己的谆谆教诲,这是前辈们人生智慧的闪现,也启发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艺观。比如,文艺理论家钱谷融教授题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希望作者磨炼心性,再安静一些;翻译家高莽讲述了母亲82岁时给自己题写“人贵有自知之明”的故事,回忆她如何言传身教,告诫自己认真做事;屠岸先生说“胆欲大而心欲细,智欲圆而行欲方”是自己的座右铭;《小英雄雨来》作者管桦对竹子所代表的君子精神推崇备至等。

此外,因与文学名家的往来多与征集工作有关,作者还通过手稿、图书等捐赠过程的还原,展现出冯其庸、罗孚、萧逸、温瑞安等作家的无私慷慨和超拔境界。

《时间的颜色》

作家冯秋子的最新散文集《时间的颜色》是一本颇具自由探索精神的跨界作品集,融散文、绘画为一体,给人以思想启迪与视觉冲击。作家在书中呈现的形象,既是冷静的观察者、虔诚的体验者,也是进击的探索者,她笔下的彩墨画与有静气的文字,互相映照,相得益彰,犹如来自内蒙古草原的灵魂独唱,唯美、纯粹,在读者心头漾出层层叠叠的暖意。

书中收录的《过去是怎样活在今天的》《纪念,为了什么》是纪念诗人苇岸的文章,当自然文学渐热,苇岸被符号化为“中国的梭罗”,我们能从作者这里得到一份清醒与理性,回到诗人的家乡,看到这位自然写作者的成长脉络。反观自身,冯秋子也是如此真实和坦荡,她的精神世界中涌动着生命源头的召唤,荒原、草籽、风沙、马头琴、牛群羊群,额嬷、敖包、蒙古长调、白音布朗山,它们中内蕴着游子对家人的牵挂、对家乡的眷恋、对故土的忧思。时间久了,这些情愫郁积成结,生长为一首歌,如她在全书开篇《生长的和埋藏的》一文中情不自禁的启唇而唱。这声音时而是音符,和着她的舞姿;时而是色彩,涂抹成纸上风景;时而是独语,浇灌成思想之树。因此,她腕底流淌的文字,与抽象的彩墨画、曼妙的舞姿,构成了多声部交融的精神交响曲,简约、动感、富有张力,又兼具思想的柔韧性和艺术的感染力。

《诗人杜甫》

为纪念杜甫诞生1310周年,李春林最近出版的《诗人杜甫》(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是一个适时的新读本。该书分31章,以杜甫的生平简历为线索,以诗人作品的创作时间为顺序,略带穿插倒叙,力求以生动形象的笔调,详细评介诗人一生的主要经历和作品。

李春林《诗人杜甫》的特色,可以用“以诗叙史,以史证诗”来概括。杜甫没有留下自传,但1400多首诗为唐玄宗时期半个世纪的历史留下了清晰的印记。《诗人杜甫》从“六岁观剑,遇公孙大娘”起笔,写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诗书传家,他曾经遵照“奉儒守官”的家训,早年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因此,他到长安为皇帝献诗,又投考进士,但均未得到青睐,只被委任到地方做一个小官,杜甫并未到任。他为自己“未有涓埃答圣朝”而自愧。他的性格还有另一面——爱好游历。他曾漫游吴、越、齐、赵,饱览祖国山川胜景。在游历途中又结识了李白、高适等著名诗人,他们在一起饮酒欢叙,吟诗作赋,好不快哉。他一生中还经历过战乱,四处奔波,在探家和逃难途中,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及“三吏”“三别”等名篇;他同情人民疾苦,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脍炙人口的名诗。杜甫晚年颠沛流离,衣食无着,最后客死湘水舟中。这些苦难的经历,他都写诗记述周详,可以说是“以诗叙史”。杜甫的这些诗从多方面、多角度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历史和人民的生存状况,折射出时人复杂的心灵轨迹,这正是其诗真实性和艺术价值所在,是其诗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所在。

李春林在《诗人杜甫》中将杜甫诗作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杜甫本人的生平经历、诗坛交往等紧密勾连,熔为一炉,用非虚构的笔法和流畅通俗的语言将这位大诗人生动描画出来,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杜甫、走近杜甫的良好读本。

《汉文与东亚世界》

近日,新经典文化出版了学者金文京的著作《汉文与东亚世界》。这是中国大陆引进的第一本介绍汉文训读的学术普及著作,因而受到海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汉文与东亚世界》的作者金文京,生于1952年,曾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日本中国学会理事长,研究中国古典戏曲、小说,近年来也关心东亚汉字文化圈交流史。身为在日韩国人,他专攻中国古典文学,也关心张爱玲与金庸,曾将金庸小说译为日文。他精通中日韩三国语言,一口流利的中文令读者惊讶不已。在《汉文与东亚世界》这本书中,他便是从独特的东亚全局视角出发,试图重新建立汉字文化圈的坐标体系。

《汉文与东亚世界》的中文版,也是由金文京本人亲自由日语翻译为中文,说是翻译,其实相当于新书,中文版针对中文读者改写,并增补了学界最新成果。在该书中,作者着重讲解了一个叫做“训读”的概念。训读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读汉字的意思。

按照书中的观点,汉字字数很多,对于日韩外乡人来说,要记字形字义已经够麻烦了,还要记发音,那就更麻烦了。对他们来讲,要读汉字写的书,或者用汉字来写文章,只要知道字形字义就行了,至于汉字的字音,就不一定要知道了,用自己的语言来读也可以。由此发展出来的文化,甚至观念都跟中国人有不小的区别。这就是很多中国人恐怕不太熟悉的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历史。

《宝桃的村庄》

吴洲星的儿童小说《宝桃的村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讲述了宝桃在父亲病重之际,与母亲一起扛起家庭重担,直面生活中种种困难的故事。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是书写了山乡百姓人家的喜怒哀乐、人生百态,充满温情与希望、善意与美好。

小说中,“药”是重要的叙事动力。小说中人大多与药材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对于宝桃、豆生两家而言,药材是谋生的重要手段,宝桃的爸爸、豆生的爷爷不断走向红莲山,挖药材养家糊口。而药材也给他们带来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宝桃父亲在挖药材时受伤,只能通过更珍贵的药材“灯台子”来治病;而豆生的爷爷则为采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也是他的妻子礼婆无比珍视灯台子的原因。在礼婆眼中,丈夫的生命与匣子里珍藏的灯台子是合为一体的。除去宝桃、豆生两家外,康大叔一家以收药材为生,红莲山的药材经过康大叔之手得以走向市场。康大叔是宝桃父亲的好朋友,他们因药材而结下深厚友谊。

《宝桃的村庄》中闪耀着人性之光,那是人与人之间最为难得的情感互动。豆生是宝桃的好朋友,也是一个充满同情心的善良男孩。他急宝桃之所急,于是有了“偷窃”一节中为宝桃父亲偷灯台子的举动。豆生对宝桃的帮助还体现在卖豆腐上,当宝桃羞于在人群中招揽生意时,豆生帮她战胜了心中胆怯,让她能够大大方方地补贴家用。豆生身上的善良、友爱、乐于助人等精神品格,给了困境中的宝桃温暖和希望。与豆生一样,茂林叔也充当了救助者的角色,对宝桃家给予照拂,只不过他是以成人的面目出现。

小说的高潮部分是礼婆拿出灯台子,给宝桃爸爸治病的情节。作者生动描写了人间真情融化礼婆心中坚冰的过程。对豆生爷爷拿命换来的灯台子,礼婆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感情。当别人索要灯台子时,她自然是直截了当地拒绝。礼婆的儿子在一次交通意外中受伤,宝桃母亲为他献血,挽救了他的性命,礼婆内心的坚冰开始慢慢融化。在“洗澡”一节中,礼婆终于突破了内心的藩篱,拿出了灯台子,给了宝桃爸爸痊愈的可能,给了宝桃一家希望。

《噢,孩子们——千禧一代家庭史》

《噢,孩子们——千禧一代家庭史》选取二十多位北京大学本科生的家庭史作品,他们来自天南海北,祖、父辈或下南洋,或闯关东,或在东北的林场扎根,又或辗转全国各地。从不同的文本中,可以窥见时代洪流下的个人与家族命运。既成的历史被记录、被回溯、被打捞,千禧一代笔下的20世纪,普通劳动阶层的生命历程与中国社会变迁相互交错,勾勒出一部“私家历史”。

这本书的出炉,源于一份特别的家庭作业。大学教师的思考,学生的困惑,还有关于时代的记忆,多重元素交汇在一起。迄今为止,已有600余位北大学子参与书写家庭史。和普通大众气息相通的私家历史,明年还将出版第二部。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