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8日到8月26日,中国军队六师一旅一炮团约6万人,据守长城防线,在南口、居庸关、镇边城、独石口一线,与侵华日军奋战18天。南口战役是中日双方在华北战场第一次军、师团以上级别的对垒。中国军队伤亡16000余人(据1947年出版的《南口抗日之役官兵伤亡名册》),给予侵华日军迎头痛击。他们以生命,书就了中国持久抗战的不屈精神。
如今,在阵亡率最高的第4师19团镇守的昌平禾子涧村,建有一座南口抗战纪念馆。作为一个民间纪念馆,馆中的藏品,都是馆长杨国庆在昌平、延庆、门头沟、怀来、赤城等战役遗址寻找收集来的。从2006年在高楼长城附近发现第一件战争遗物——锈蚀的子弹壳开始,杨国庆走遍南口战役中的100余个阵地,发现了2000余件战役遗留物。在不大的展室里,生锈的子弹、炮弹皮,带着弹孔的钢盔,防毒面具以及老兵签名按手印的宣纸,甚至破烂的军靴里的脚骨,都讲述着这场战役的残酷和惨烈。
破灭日寇“三月亡华”计划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寇相继占领了北平、天津。为了灭亡中国,日寇沿津浦、平汉、平绥三线扩大侵略。南口是居庸关南侧的要隘,是北平通向大西北的门户。日军板垣、铃木、酒井等师团共计7万余人,集结昌平,攻打南口、居庸关、八达岭,企图迅速控制通往山西以及西北的路径。中国军队先后投入第4师、第89师、第72师、第84师等以及独立第7旅、炮兵第27团,合计约6万人,在南口至河北的镇边城、横岭城一带阻击日军侵犯。
日寇凭借其优势武器,飞机、坦克、大炮等,每日向南口阵地倾泻数千发炮弹、炸弹。依山草草修筑的工事,总是刚修好就被毁,再修好,再被毁。但中国军队以步枪、手榴弹、大刀,与敌军拼杀,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当年,战地记者孟秋江发表的《南口迂回线上》,从多个侧面呈现了真实立体的战争面貌。“敌以优良于我十倍的武器,七昼夜猛烈轰炸,除了粉碎南口左右两侧山头,八十九师的兄弟有重大牺牲外,阵地还是阵地,没有丝毫动摇。”
南口战役严重地挫伤了日寇,打乱了日寇“三月亡华”的计划。南口战役和当时进行的淞沪会战,显示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全中国的图谋。蒋介石被迫由应战转为抗战,对谈判已一年有余的国共合作态度开始积极,终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这也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529团阵地上炮弹皮最多
由罗芳珪率领的第89师529团最早抵达南口战场,奉命进驻南口至居庸关,坚守最前沿阵地龙虎台。他们在南口及两侧山麓构筑工事。今天的南口战役原址上,仍有不少当时的壕沟。8月9日,南口抗战打响第二天,日军坦克及炮兵开始对529团龙虎台、虎峪、老爷山等南口前沿阵地展开攻击。529团在罗团长指挥下以猛烈的火力阻击。作为战斗最为激烈的阵地,南口被反复争夺,战斗异常惨烈。白天阵地失守后,晚上夜袭夺回。罗芳珪表示要“誓死不退,葬在南口”。中国军队以千余人御万敌,大振军威。南口战役,529团展现了英勇无畏的精神,被誉为抗战初期“四大名团”之一。
529团战斗的主战场南口东墩台,两侧均有掩体。东墩台以南便进入了平原地区,缺少遮拦,承受了日军最猛烈的炮火攻击,每日有千发炮弹倾注到阵地上。杨国庆说,在搜寻过程中发现,529团的阵地,东墩台周边每平方米都能找到炮弹皮,是各个阵地中炮弹皮最多的。有些碎片、炮弹引信上还有日文。南口抗战纪念馆中最大的两公斤重的炮弹皮也是从这个阵地上采集的。他根据搜集到的炮弹皮推断,炮弹口径从50毫米到150毫米。日军还使用了榴霰弹。炮弹中填充几千个小珠子,引爆后,小珠子炸开,对步兵的杀伤力巨大。这也造成镇守虎峪到德胜口的529团第二营阵地上,发现的尸骨比较多。罗芳珪团长在援军尚未赶到、伤亡巨大,且工事均被破坏的情况下,身受重伤依然指挥余部死守不退。
南口战役后,罗芳珪又率团转战晋、冀、豫三省,参加了台儿庄血战。1938年4月6日,罗芳珪被炮弹片击中殉国,年仅31岁。在他牺牲后12天,女儿罗本忠降生。在1938年罗芳珪的公祭大会上,周恩来写了挽联:“为国家合作抗日,南口防守决死战,声震中外;作民族复兴英雄,台庄大捷成壮烈,独有千秋”。1988年,罗芳珪被民政部追认为烈士。
每人发两头蒜做消毒物资
骡子圈村处于长城的要口。骡子圈北高楼是争夺的要点之一。8月17日后,第21师、独立第7旅等官兵,在此阵地与板垣师团展开了殊死的搏斗。1937年8月21日至22日,日寇向骡子圈阵地发起进攻。中国军队顽强反击,击败日军。日军又组织了敢死队进行夜袭,双方激烈鏖战。日军伤亡199人。同样,中国军队也损失惨重。在骡子圈阵地的高楼长城上,留下了很多弹孔。虽然当年战士们的鲜血历经雨雪冲刷,早已消失不见,但“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被具象化地留在青山上。
2008年,在北齐岭长城阵地,陆军第4师19团激战地的掩体中,发掘出生活用品和武器装备。其中包括防毒面具、军锹、子弹、牙膏牙刷等物品。牙膏皮上写着上海工业化学社制,这是20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一家工厂。子弹是中国军队采用的中正式步枪,7.92毫米。防毒面具的使用,说明日军在作战中用到了毒气。这些物品都是在同一个掩体内发现的,军人们在这里生活、战斗、捐躯。第4师19团也是整场战役中,阵亡率最高的队伍。
引起我注意的是,一个碗里有两头蒜,旁边是个茶缸子。杨国庆介绍,2008年发现时,茶缸子是倒扣在碗里的。虽然距战役已经过去71年,但拿开茶缸子,仍然能辨认出碗里有两头蒜(展厅里的蒜是后来放入的)。当时,他并没特别在意。多年后,他与89师529团老兵魏春才的儿子沟通时,从老人那里得知,他父亲曾经讲过,因为缺少药品,当初部队出发时,给每人发了两头蒜,作为消毒物资。杨国庆脑海中立刻闪现出在掩体内发现的两头蒜。
当初,就是在装备落后、缺医少药的艰苦条件下,第4师19团、89师529团,用血肉之躯,重创日军,粉碎了日本“三日拿下南口”的痴人说梦,迟滞了日军对晋冀绥等地的进攻,为准备华北抗战赢得了时间。
“罗团阵地坚如磐石”
谈到建立纪念馆的初衷,杨国庆表示,从2006年第一次发现,到现在近20年,心态也有所变化。刚开始采集实物,作为军迷,只是兴奋。随着后来收集得越来越多,尤其是发现很多人,甚至南口当地人,对这场战役并不十分了解,只是听老人说,这里曾经打过仗。他希望通过更多的战争遗物了解那场战役,还原那段历史。他想为这场战役留下些东西,让更多的人了解并铭记这段历史。
谈到镇馆之宝,杨国庆情绪有些激动。他用力按着《南口抗日之役官兵伤亡名册》说,这些阵亡、受伤人员的名单,这些人所体现出的精神才是镇馆之宝。而我们也从先烈的后人身上,无论是罗芳珪女儿的军人气质,还是第13军中校参谋长苟吉堂儿子苟兴华的办事严谨、文人之风,都看到了这种精神的传承。
每年清明,杨国庆都会去祭拜南口战役中牺牲的先烈。老兵的后代带来鲜花、老家的果品,给先辈敬酒。80多年前,英雄的鲜血渗入阵地上的一草一木。如今,先辈们不屈的精神融入一代又一代的骨血之中。
采访后的第二天,我来到了529团战斗过的东墩台高地。爬上山,东墩台朝向日军进攻方向的东南角已经坍塌。东墩台北面有一块巨石,“罗团阵地坚如磐石”八个大字依稀可辨。英雄的遗愿如今已经了却,先辈们若知今日中国之“坚如磐石”,定含笑九泉。(张莉丽)
本版图片 杨国庆 张莉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