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圆明园,清晨时分,春寒未退,九州清晏景区之内,一座庄严肃穆的烈士墓被苍松翠柏环绕,这就是今年刚刚被列为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的“三一八”烈士公墓。这座承载着民族觉醒记忆的烈士墓,成为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坐标。
“三一八”烈士公墓是为纪念“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47名烈士而建。墓园坐北朝南,由砖石和铁栅栏围砌成正方形院落,正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六面体汉白玉烈士纪念碑。
烈士墓四周的展板仿佛时光的窗口,将人们带回到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1926年3月,日本联合英、美等八国援引《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发出要求撤除大沽口防务的“最后通牒”。3月18日,在李大钊等人的领导下,几千名群众来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进行和平请愿。执政府卫兵毫无预兆地向请愿人群开枪,造成47人死亡、200多人受伤。该事件引起的巨大影响,导致了段祺瑞政府的垮台,以及“八国通牒”的不了了之。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先生写下名篇《记念刘和珍君》,那些句子至今仍振聋发聩,而文章的主人公刘和珍就被安葬于此。
那么,为什么死难者会被安葬到圆明园呢?圆明园管理处游客服务中心主任常华介绍,这些烈士都是学生,他们牺牲之后,遗体就由学校认领了回去。后来成立了“三一八殉难烈士公葬筹备处”,关于公葬地点,当时的北京民国大学校长雷殷提议定在京西的圆明园内。他认为:“该处既为历史上之纪念地,风景亦佳,诸烈士合瘗于此,种种上均为圆满。”该想法得到大家的认可,大家认为,圆明园毁于英法联军,而烈士们毙于横暴军阀,每当游人至此,就能坚定打倒帝国主义的决心。于是,圆明园里便有了这座“三一八”烈士公墓。
又一个三月来临,烈士墓前摆放着群众敬献的鲜花,碑身的一块高台上,有一块红绸,红绸上放着十几颗糖果。红绸鲜艳如血,象征着烈士们为国家和人民抛洒的热血,糖果仿佛在告慰英烈,让饱经苦痛的他们品尝一下和平年代的甜蜜与幸福。
“三一八”烈士公墓升级为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这座墓园将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让更多人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英烈的精神力量。
本报记者 代丽丽 文 王海欣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