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与科幻邂逅文旅产业

  • 2025-03-10 14:31:00
  • 中国文化报

今年的春节似乎是“属于”神怪的。

其实,“年”就是传说中的怪兽,除夕夜晚来人间糟蹋庄稼,伤害人畜。一位乞讨的老人说能驱赶年兽,要在家门贴上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并燃放爆竹,吓跑了年兽,留下了习俗。

说今年的春节“属于”神怪,主要还是《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还超越了《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成为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冠军。

今年是蛇年,蛇是最具神话色彩和“灵异”感的生肖之一,春晚节目《借伞》就包含白蛇传说的元素,是春晚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

神怪“走红”是近一个时期的突出现象。首个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自2024年发布以来,全球销量突破2800万份,销售额超过90亿元。这个游戏还带火了山西特别是临汾的旅游市场。在网络文学领域,以《山海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神话题材逐渐成为创作热点,被称为“山海风”。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科幻创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不仅在题材、类型和形式上不断创新,还在国际影响力、产业融合及社会价值表达等方面取得显著突破。最具代表性的是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系列,英文版销量创纪录,为中国科幻小说领域赢得了巨大声誉。与具体科技相关联的新技术出现后,也在科幻创作上得到及时呈现。比如元宇宙题材热度不减,且逐渐呈现出本土化特色。科幻小说《井中之城》《世界簇漫游指南》等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为背景,展现了独特的想象力;《萤火之城》重点反思人工智能社会到来后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科幻+”产业链也在成型中,科幻IP向影视、游戏、文旅等领域的延伸加速。例如,《三体》剧集与动画引发的热议,科幻主题剧本杀、中短视频等内容形态崛起。

在科学昌明、技术飞越的时代,特别是在科幻引领科技全面突破的当口,神话何以挤进来,与科幻同频共振?要知道,历史上,理性发展的时候,往往是要从神话开刀。先秦理性觉醒时,“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到庙里非常恭敬,“如神在”,实际上是把鬼神在不在的问题悬置起来了。屈原《九歌》,以神话传说为题材,但已与迷信无关,如同今天神话复活,并非迷信复活。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理性,主张破除封建迷信,以批判性视角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神话成为思想启蒙与学术革新的重要对象。

神话与科技看似对立,实际上密不可分。它们都是面向未来的探索与憧憬。神话是人类想象力的源泉,包括文学、艺术,也包括科学。科学特别是科幻,往往是神话埋下了种子在合适的时机发芽。在这些种子里,有科技与文化的双重基础。许多神话中的幻想(如千里眼、顺风耳)在现代科技中已成为现实(如望远镜、电话和互联网)。这也是今天认识神话、科幻共同价值与相互作用的意义所在。

在今天,神话与科幻找到文旅产业这个新的载体。其功能主要是:

第一,孵化新科技。神话不仅是人类早期对自然和宇宙的解释,还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灵感、文化基础和精神动力。科技中天上飞的、深海游的,还有对浩瀚宇宙的探索,都能从神话传说中找到渊源。许多现代科幻作品,比如《星际穿越》《阿凡达》,都借鉴了神话元素,探索将神话中的超自然力量转化为科技的可能性。中国科技从神话中获得太多营养,这些神话甚至可以视为新科技出世的预言。以中国神话命名的科技产品,在航天领域有嫦娥系列,有祝融号火星车,有载人空间站天宫系列,还有“夸父一号”太阳综合性探测专用卫星。在通信与软件领域,有鸿蒙系统、仓颉编程语言。此外,在其他众多领域,都有诸如“蛟龙”“鲲龙”等用神话传说命名。

科幻作品对于科技创新的召唤和涵养,并非立竿见影,正如《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在《科幻的意义是什么》中所言,孩子不需要在《钢铁侠》电影中学习钢铁侠的盔甲,不需要知道《流浪地球》中核聚变发动机原理,不需要知道《星际穿越》中飞船技术和黑洞物理,只要知道这些技术带来的感觉“好酷”就够了,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向往和眼睛里的光”。不过,随着数字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科幻向科普、科创的转化明显加快。

第二,孵化新文明。神话是早期文明,科幻是未来文明,当下我们是在这样的衔接中创造属于今天的文明。按照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的观点,“说故事”在人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至为关键,而神话就是早期的故事。无论是神话还是科幻,都是在面向未知世界思考人类可能会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鲁迅的科幻翻译和创作并非仅仅停留在科学幻想的层面。他在翻译《造人术》时,不仅描绘了科学家的创造过程,还通过“人芽”这一形象,探讨了生命科学对社会伦理的影响。当前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争议可以从神话中关于“造物”和“禁忌”的故事中发现草蛇灰线。在《三体》中,刘慈欣通过三体文明与地球文明的碰撞,探讨了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而在《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菲利普·迪克则通过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模糊界限,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第三,孵化新文旅。当前的文旅融合,已经带动了教育、卫生、体育的融合,又进而带动工业、农业、商业、建筑、水利、国土等行业的融合。这种融合的牵引力,是审美——这是神话、科幻的共同品质。在这样的时候,召唤神话、推出科幻,是要动用历史的与未来的两种力量加持这种审美。主要表现为:

一是价值观。神话被视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根基。从原型理论出发,神话的范式,决定了不同文化的走向。古希腊神话与中国古代神话,两种神话体系决定了两种文明体系的面貌,当然也决定了不同的科幻呈现内容和方式,比如,面向洪水难题,就有诺亚方舟与大禹治水两种传说、两种科技方案。蒋观云、夏曾佑等早期学者强调神话对国民精神的塑造作用,认为其能“增长人之兴味,鼓动人之志气”。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其中的《女神之再生》《湘累》《凤凰涅槃》《天狗》,都是在神话的基础上翻唱出改变世界的强音。

二是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力之本,也是神话与科幻的魅力之源。神话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埋下了种子。当前文化与众多行业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想象力的赋能实现的。

三是娱乐性。鲁迅在《月界旅行·辨言》中写道:“殖民星球,旅行月界,虽贩夫稚子,必然夷然视之,习不为诧。”古代神话传说和现代科幻小说,都是在讲有意思的故事、好玩的故事。他的《故事新编》就是把神话传说改成反映现实的“新编”。“好玩”也应是文旅产业以及融合的相关产业的共同禀赋。

有学者提出,人是被未来吸引,而不是被过去驱使的。这种理论可以解释作为个体的人的心理发展特点,也可用来解释神话、科幻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面向未来,积极行动。其实,这也是文旅产业的特点。(孙若风)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