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白纸坊太狮又舞起来了 太狮传人老杨收徒

  • 2023-02-03 14:59:00
  • 北京晚报

春节,有一群“狮子”在舞台上翻扑、跳跃,为京城百姓奉献精彩演出,也为兔年新春增添喜气。

摘下狮头一亮相,你会惊讶地发现,这是一支女子舞狮队,而她们的教头杨敬伟是国家级非遗白纸坊太狮的代表性传承人。杨敬伟打破了白纸坊太狮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为这项200多年历史的技艺蹚出了一条新路。

新闻名词

白纸坊太狮

白纸坊太狮最初是行香走会中的一种表演形式,后逐步独立出来,它起源于北京宣武区白纸坊的太狮老会。

自同治五年(1866)白纸坊太狮重整算起,其发展传承脉络清晰有序,第一代舞狮艺人为“筛子刘五”,第二代传人为陆姓艺人,第三代传人为陆氏之子,第四代传人为原白纸坊印刷局工人何金玉,第五代传人为丁秉亮,第六代传人为著名太狮艺人、原北京印钞厂退休工人刘德海,第七代传人为北京印钞厂退休职工杨敬伟。

白纸坊太狮表演时,一黄一蓝两只太狮同时出场,凶猛粗犷、形神兼备,具有鲜明中国民间“北派”舞狮特征。白纸坊太狮是北派狮舞艺术的突出代表,集中体现了北京尤其是宣南地区的民风民俗。

追忆

半生舞狮情 花甲仍扛旗

“我是1958年生人,你看我这精神头儿,还行吧。”个头不高、腰腿灵活、走路一阵风、一见面就透着热情,杨敬伟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俩字——精神。

工人出身的老杨不善言辞,可聊起舞狮来,却滔滔不绝。作为生长在白纸坊胡同里的老人,他在孩提时代就跟着父母看过家门口的舞狮。

“狮子脑袋有麦斗那么大,眼睛一眨一眨的,等狮子发威的时候,那劲头就甭提了。”回忆起小时候看舞狮的场景,杨敬伟很是激动。跟家里老人一打听,才知道那叫白纸坊太狮,是北派舞狮的翘楚。

“清代晚期,白纸坊建起了官办的第一座印钞厂,就是现在北京印钞厂的前身。在厂区周围的人家中,练习舞狮的不少,为白纸坊太狮打下了传承基础。北京印钞厂成立后,工人中就有不少舞狮行家,他们组成演出队,为工友献艺,也寻找合适的年轻人,收徒传艺。”杨敬伟说,自己真正走进白纸坊太狮这门手艺,还得从三十多年前说起。

1984年,26岁的杨敬伟从部队转业,恰好赶上舞狮队扩招,练过举重的他被选上狮尾,从此一头扎进了舞狮技艺。舞狮对于爆发力、腿力、臂力的要求基本和举重一样,都是与重量的较量,“三分力,七分巧”。练举重多年的杨敬伟对这些技巧早就炉火纯青,没几个月,便在一众师兄弟里冒头,得到了师父刘德海的青睐。经过三年锤炼,杨敬伟和搭档成为了太狮队的台柱子。无论低条案、高条案还是最难的方桌,全能应付自如,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师父的眼光。

可谁也没想到,当杨敬伟成为代表性传承人的时候,白纸坊太狮的辉煌早已不再,传承和普及成了摆在面前的难题。

艰难

访贤亦选苗 无奈留不住

“下面请欣赏精彩的节目,白纸坊太狮表演。”近十几年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期间,四九城庙会、嘉年华的舞台上,都能见到老杨和太狮队的身影。

一张高桌,一通锣鼓,头如麦斗、眼如铜铃的“狮子”人立起来。甩头、眨眼,抖着威风,几分钟的演出,总能换来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杨敬伟喜在心间。演出结束,队伍散去后,老杨会独自点着一支烟,看着天出神,不时发出一声叹息。

“观众鼓掌证明这门手艺还有市场,可是真正愿意练这个的人少了,我都这岁数了,还能撑几年呢?”这个问题,在杨敬伟心底闪过千万遍,干了三十多年舞狮,他深知传承的艰难。

“现在的年轻人娱乐方式太多了,很少有人愿意去吃这份苦。它不挣钱,就算练成高手了,也没有什么经济回报。另外如果没有点儿武术底子,身体条件不好,学起来非常慢,很难学会。”杨敬伟说,看着队里的主力一个个过了三十岁,成家立业后业余时间少了,他巴不得赶紧培养一批新人。

为此,老杨回过厂子访贤,进过小学选苗,到过部队求才,最后都落了个寂寞,难以留住。老杨很无奈:学生就像蒲公英,你找来一大把,一撒手,就全飞了。

为了加强普及和传播,杨敬伟在徒弟的帮助下开了抖音号,把日常训练和演出的视频发上去,平均一二百点击量。两年多来,老杨一直没搞懂这能给太狮带来什么,直到他发现了一个姑娘的留言。

突破

奋力过两关 女子亦如男

“留言的是韩冬梅,是个武术教练,说是想要认识我,学白纸坊太狮,我一开始没当回事。”杨敬伟说,200多年来,白纸坊太狮和很多传统技艺一样,都保持着传男不传女的“规矩”,除了时代局限外,还有两个难关。

“一个狮头就16斤多,相当于一箱矿泉水,对于女性来说耍起来太沉,一次练习几个小时,容易吃不消。白纸坊太狮讲究刚猛、热烈,女性也很难达到男性舞狮者的视觉效果。”

然而,老杨没想到,这位练武术的姑娘有股子韧劲,几经辗转终于见面时,便提出了学舞狮的要求,并向杨敬伟保证:“您就像要求男孩一样要求我,我都能承受。”

眼见这位女学生决心很大,老杨拿过16斤多的狮头,递给韩冬梅:“先练习头部动作吧。”

2021年夏天,年过而立的韩冬梅几乎天天把自己套在“狮子头”里,一练就是好几个小时,等拿下来,整个人早已被汗水湿透。刚开始练的时候,因为女性力量先天的差异,韩冬梅的动作总是软绵绵的,杨敬伟会在一旁提醒:“你一定要把动作做到位,别让别人看出来力量不足,套上狮头没有观众会体谅你是女孩。”

韩冬梅没多说,默默地把老师的话记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练,一个多月后,当她终于高质量完成了“高举”动作后,杨敬伟连呼:“有了!有了!”眼神里藏不住的激动。当天,老杨就把女学生训练的视频发到了朋友圈,并配文:“谁说女子不如男,看这位女学员的摆头动作有点意思了。”

传承

巾帼携须眉 舞狮添年味

有了韩冬梅的成功经验,老杨心里也打开了一扇窗,开始重新思考女性学习太狮的问题。恰巧去年年初,杨敬伟认识了石景山文旅局非遗中心的负责人。这位负责人希望能把舞狮队请到石景山演出,并同意将五里坨民俗陈列馆作为队伍的训练和装备寄存地。

距离市中心30多公里,平时活动少,访客不多。陈列馆小院的戏台成了“狮子”蹿蹦跳跃的场地,一声声锣鼓让周边居民逐渐知道,看似冷清的小院里有热闹,有舞狮。

一传十,十传百,听说的人多了,造访者也逐渐多了起来。遇到来访者,杨敬伟都会请进院中,邀请他们拿起狮头,挑起狮尾,摆个造型,拍下美照。渐渐地,白纸坊太狮在石景山有了粉丝,其中还有不少跳过广场舞的女士。

“杨老师,我们也想学学,就像小韩那样,成不成呀?”想要学习的人越来越多,经过和非遗中心负责人协商后,杨敬伟终于鼓足勇气,在去年三月份组建起“京西女子舞狮队”,女弟子也从韩冬梅一位增加到了十几人。

“我们都是从乱跑、乱走开始,一步步走向规范。”队长刘红说,开始训练的时候,杨敬伟并没有要求太多,一个简单的狮头、狮步动作,都会亲自示范数次,并且鼓励大家:“再来一次,再加把劲。”

在这样的鼓励声中,她们一起练习了一个又一个半天,从一周一次增加到两次、三次。通常早上九点披上狮囊,脱下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一点来钟了。在十个多月的学习过程中,这些舞狮外行们学会了狮步、摆头、亮背、戏球等动作,队长刘红和搭档马秀玲甚至可以完成从方桌翻下、打滚站起的高难度动作。

“现在女队最多能出五只狮子,队长这组已经可以穿代表狮王的黑狮子装备演出了,这大大超出我的想象。”杨敬伟说。

在此期间,“京西女子舞狮队”已经登陆央视和地方电视台的非遗节目,并录制了几档兔年春节的线上演出。随着名声越来越大,加入白纸坊太狮大家庭的新鲜血液也比几年前多了不少。在杨敬伟的名单中,可以参加演出的男女老少总计已经接近60人。

看着喜欢、投身太狮的人越来越多,老杨心里美滋滋的,他坦言,今年春节,场次多排不开人的情况没有了。尽管距离曾经的辉煌仍有很长的路,但杨敬伟相信,古老的白纸坊太狮将在男队、女队的共同努力下,迎来光明的未来。

本报记者 张骜 方非 摄

  • 编辑:张晓芳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