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下的手划船、什刹海的摇橹船……追寻北京城的桨声舟影

  • 2022-06-24 11:30:00
  • 北京日报

著名词作家乔羽逝世,人们悼念之余,又想起他创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这首歌一直传唱。歌声伴随着桨声舟影,给人们留下了满满的回忆。这其中,不仅有北海白塔下的手划船,还有颐和园昆明湖的龙舟、什刹海的摇橹船、昆玉河上的游船以及大运河上的乌篷船……

荡起双桨留下童年记忆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北海公园就是北京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而暑假里到北海公园划船更是孩子们的最爱。

据本报1955年7月17日2版《少先队员们的水上联欢会》报道,那年放暑假的第3天,北京30个中小学的370名少先队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北海公园开水上联欢会。“让我们荡起双桨……”话音一落,音乐声响起,水中的小白船排列成行,缓缓前行。在小白船之间,有一只大画舫,里面坐着30名来自北京市师范学校的学生,这些未来的教师们演奏着各种乐器,为联欢会伴奏。作曲家马可、张文纲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孩子们的盛会,他们坐在小船上,一会儿给孩子们唱歌,一会儿又帮孩子们用力划船。孩子们也纷纷拿出自己的小口琴、横笛、小提琴、手风琴等,展示着音乐才艺。

在那个年代,公园里只有手划船,虽然费力,却很幸福,尤其是在北海公园白塔下划船,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1955年,儿童影片《祖国的花朵》上映,歌词作家乔羽为这部影片写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记录了孩子们在北海公园划船的景象:“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60多年过去,这首歌仍在传唱,经久不衰,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美好的童年记忆。

半个世纪后的2004年,昔日《祖国的花朵》里的三位小演员——赵维勤、张筠英、王玲与77岁的乔羽再次在北海相聚,他们叙旧之余,仍不忘一起高唱《让我们荡起双桨》。(2004年5月27日《北京日报》7版,《五十年前祖国花朵 六一前夕重聚北海》)

后来,北海公园有了电动船、脚踏船,但总有怀旧的游客前来寻问是否有手划船租赁。2016年,北海公园专门在西岸设立了“让我们荡起双桨手划怀旧船码头”,提供手划船。如今,常有不少满头银发、戴着红领巾的老人去租手划船,重温童年的快乐。

龙舟大赛弘扬传统文化

1988年龙年端午,北京龙潭公园举办了一场盛事——国际旅游年龙舟大赛,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首次举行龙舟大赛。

参加这次大赛的除四川的乐山,广东的顺德、东莞,福建的福州,湖北的沙市和北京等14个龙舟队外,还有澳大利亚全国冠军队、联邦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与中国民航公司联队,以及由30多个国家、不同肤色队员组成的留学生队等。(1988年6月13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首届龙舟大赛开幕》)8天时间,龙舟赛共举办了120场,吸引了20多万人次的中外观众观看。(1988年6月20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国际旅游年龙舟大赛圆满结束》)

从那以后,龙舟赛在北京扎下了“根”,颐和园昆明湖、延庆妫水湖、丰台青龙湖、圆明园福海、平谷金海湖、海淀八一湖等公园湖泊,都曾举办过不同规模的龙舟赛。

最初,龙舟赛多为体育赛事,像1990年在颐和园昆明湖举行的龙舟赛,就是以增强北京市民亚运意识为宗旨的龙舟大赛,为的是培养运动员的竞争意识,营造观众文明观赛的氛围。后来,龙舟赛成为国际交流的纽带,像1994年在十三陵水库举办的龙舟赛,就是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2周年、增进两国人民友谊而举办的。后来,龙舟赛成为北京端午文化节的重要内容,像2009年在延庆妫水公园举行的龙舟赛,就是将体育赛事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令北京市民在奋楫争先中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摇橹船摇出江南水乡意境

早在元朝时,什刹海水域就有船舶往来。那时,江南的运粮船可以沿通惠河一直驶到元大都城内。积水潭一带,曾经出现过“舳舻蔽水”的景象。1998年夏天,北京胡同旅游开发了“汴梁古船走京城”项目,旧时的摇橹船重现什刹海。

据本报1998年7月19日1版《摇啊摇,摇过银锭桥》记载,什刹海出现8条木船的时候,岸边居民都争相跑去观看。这些木船是按照《清明上河图》中木船的样子打造的,木头原色,船宽1.7米、长7米,可载12人。船顶上有篷,船工立在船尾,摇橹行船。游客可以从荷花市场的码头上船,穿过银锭桥进入后海,登北岸游览宋庆龄故居,然后再乘船到南岸,换乘三轮车去恭王府花园。

夜幕降临,什刹海仍可泛舟。人们和亲朋好友在船上边吃边欣赏二胡或琵琶小曲,那感觉好似置身江南水乡,十分惬意。

到2006年,什刹海水域已成为北京市区最大的一块夜航水域,游船可以营业到午夜12时。为保证游人及船只安全,那一年,什刹海水域的28条摇橹船和186条自驾船全部安上了照明灯饰,令夜色下的什刹海更加流光溢彩。(2006年4月28日《北京日报》5版,《什刹海两百游船新添夜景灯饰》)

此后,什刹海多次围绕“漕运历史”举办文化活动,包括谷雨起航、端午橹工竞技、七月赏荷节、情侣七夕许愿、中秋赏月等,到什刹海坐摇橹船也成为一种别致的休闲方式。

乘游船观光京西美景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城市水系治理工程成效明显,很多湖泊、河道重现碧波荡漾。1999年7月,长河和昆玉段河道率先通航。

当时,昆明湖至北展后湖、昆明湖至玉渊潭两条通航航道全线铺设了石堤和白色的护栏,宛若两条绿色的飘带镶嵌在京西大地上。游客从玉渊潭、北展后湖乘上封闭式游船,荡漾在碧绿的水面上,欣赏京城美景,可直达风光秀丽的昆明湖。(1999年7月29日1版,《京城水系通航“爱祖国逛京城”启动》)

一时间,“水上也能游北京”的消息引发京城百姓的极大热情。通航第二天一大早,昆玉河八一湖码头上就人头攒动,退休的老年人、放暑假的孩子,还有部分外地游客兴致勃勃地聚拢在渡口处,40元一张单程票、70元一张往返票的价格,丝毫未减游人的热情。上午8时、9时,两班游船已按时发出,可游人仍越聚越多,不到9时30分,船票已售出近百张。人们顶着骄阳、冒着酷暑,在岸边翘首以盼。(1999年7月30日《北京日报》5版,《起航喽!》)

一周后,京西水道夜航开通,人们期盼已久的“水声灯影游京城”变为现实。本报1999年8月7日1版《首次夜航京西水道》这样描述:游艇离开玉渊潭码头,经中央电视塔,行至慈寿寺塔时,两岸航道灯同时开启,黄色、白色的灯光,再加船舷两侧的七彩舷灯,一齐倒映水面,在波光中轻轻地滚动,华丽而温柔,美丽极了。

从那时起,水清岸绿的昆玉河像秦淮河、黄浦江、莱茵河、塞纳河等与中外名城相伴的河流一样,成了北京的观光河流,很多外地游客到北京后都会慕名而来,乘游船游览一番。

后来,京城水系航线扩至南护城河、高碑店湖,游船也进行了升级换代,还曾开展过水上科普等活动,成为人们消夏纳凉的好去处。

大运河断航百年再通航

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北京城。

昔日的大运河是一条黄金水道,然而,伴随历史的变迁,大运河通州段早已不复漕运功能,演变成排水河道。盛景不在,河道淤积,一度成为浊流滚滚、臭气熏天的污水河。

进入新世纪,通州区推动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运河水质在多方努力治理下不断改善、还清,沿河两岸广泛种草植树,运河中出现了鱼虾,吸引来野鸭等野生水鸟。潞湾橡胶坝的修建,令大运河的北运河水深达到2.4米,具备了行船观光条件。(2003年3月6日《北京日报》7版,《通州大运河荡起乌篷船》)

2003年9月,断航百年的通州区大运河再现桨声舟影。据本报2003年9月12日7版《断航百年大运河再现桨声舟影》报道,航道全长11公里,小船、快艇、大船都有,沿途经西海子公园、月亮河花园、运河文化广场、运河奥体公园、古运河生态公园,不但可以欣赏两岸绿树成荫的美景,还不时有野鸭、水鸟从芦苇荡里飞出。得知这个消息后,不少人排进购船票的队伍,争着要成为第一批泛舟运河的人。

2008年,历时半年打造、按照1∶1比例复建的乾隆下江南所乘皇船——“安福舻”,在京杭大运河通州段下水。作为奥运火炬通州水上传递船队的主船,“安福舻”与另外两艘仿古漕舫、三艘仿古漕船,在大运河共同完成了奥运火炬北京唯一一段1800米长的水上传递。(2008年7月9日《北京日报》5版,《仿古皇船“安福舻”下水》)

如今,京杭大运河北京段40公里已实现通航。未来,游船还将一路驶向下游的河北、天津地区,届时,游客坐着游船就可以饱览京津冀的旖旎风光了。

  • 编辑:钱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