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如何过大年

  • 2022-01-27 10:11:27
  • 北京晚报

2022年是故宫建成的第602年。古人将紫微星看作“帝星”,命宫主星是紫微的人便是“真命天子”。中国古代星象学说中,紫微垣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称紫禁城。紫禁城的命名也来源于此。从1406年明成祖下令在北京营造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到了清末,共有24位皇帝曾经在紫禁城度过新年。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昔日的皇宫才向百姓敞开大门。2019年,故宫曾开展紫禁城内过大年的活动,邀请广大游客一起热热闹闹地过大年。那么,历史上紫禁城里过春节有哪些习俗和贺岁礼节?宫里曾经发生过怎样的贺岁故事?

清宫书写春联颜色不同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历史悠久,《燕京岁时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皇宫和民间一样,都有春节贴春联的习俗。

每年春节前,紫禁城内就由有名的翰林们书写春联,并于腊月下旬悬挂。像清朝时宫里的春联一般在腊月二十三“封印”(官府将官印封存,不再办公)后悬挂,具体多在腊月二十六。

但是,清朝和明朝不一样。民间贴春联,无论哪个朝代都是用喜庆的红纸,而清朝时,皇宫中的春联用纸却是白纸。“惟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者不得擅用。”由此可知,清宫的春联,不是用红纸,而是用白纸或白绢书写,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清宫春联为何使用白纸或白绢?主要缘于满族人崇尚白色。满族人冬天打猎,猎手都是穿白色衣服。入关执掌政权后,满族人将崇尚白色的习惯带入宫廷中,并一直延续到乾隆时代。直到接受汉族的生活习惯越来越多,满族平民的春联才渐渐变成红的,但也用所在旗的颜色镶边,而清宫的对联一直是白的。除了崇尚白色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宫里的廊柱都是红色的,如果春联也用红纸书写,与周围的颜色相同,而白纸的春联醒目,与周围的红色可以形成颜色对比。

清宫中春联的书写,最初用满文,清中叶后改用汉字。紫禁城内内外外的门,都要书写和悬挂白色的春联。据《楹联丛话》,“紫禁城中各宫殿门屏槅扇皆有春联,每年于腊月下旬悬挂,次年正月下旬撤去。”

宫里的春联,还有一点与民间不同,民间是贴,而宫里是“悬挂”,由于紫禁城里各宫殿的大门上都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门钉,春联无法像百姓家一样直接贴在门板、门框上,所以需要制作好边框后,悬挂在门上或宫殿的柱子上。

每年到了腊月二十六,宫里都是从乾清门开始悬挂春联。乾清门的春联写道:“帝座九重高,禹服周疆环紫极;皇图千禩永,尧天舜日启青阳。”太和左右门书:“日丽丹山,云绕旌旗辉凤羽;祥开紫禁,人从阊阖觐龙光。”有趣的是,清朝翰林们为宫里写春联都不会同时使用“日”和“月”,因为这俩字合在一起是“明”,怕被定个为大明招魂之罪。

乾隆皇帝自诩为十全老人,也是一个有福气之人,他在皇宫中题写了多副对联,其中太和殿对联:“帝命式于九围,兹惟艰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宁。”中和殿对联:“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保和殿对联:“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

乾隆还曾经亲笔题写过一副春联:“五云迎晓日;万福集新春。”乾隆的“五云”就是俗话说的“五色祥云”,五云聚集的景象在古代被认为是“圣祖”降世的吉兆。整副春联之中又有五色祥云又有万福聚集,这一副对联无论挂到宫门口和家门口,自然都是大吉大利了,不过,这副春联用纸和宫里不同,而是与民间春联用纸相同,是接地气儿的红色。

皇帝过年要“封宝”

中国古代采用农历纪年,元旦和春节是同一天。据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谓元旦为大年初一。”据《清史稿·志六十三礼七》:顺治八年,定元旦、冬至、万寿圣节为三大节。

清朝的皇帝延续旧制,也放年假。在过年期间,皇帝封闭玉玺,称为封宝,停止办公。官府也休年假,封闭印信,停办公事。皇帝封宝、各级官府封印的时间相同,大致从腊月二十三左右一直到元宵节后。

据《清稗类钞·时令类》记载,每年年末皇帝封宝日,在乾清宫还要举行封宝仪式,封宝之前还有道程序叫洗宝,要在乾清门西一间屋下设洗宝黄案,上设坐宝黄案,洗宝用银盆,用毕交工部。清代还形成与封宝相关的惯例。如“封宝前一日,由翰林撰写门联”交工部,封宝日,宫中皇帝所在之处,要先放爆竹。封宝后,由工部堂官悬挂于宫殿。

过年之时,按照民俗,百姓家家贴“福”和春联,里里外外洋溢着喜庆。宫里过春节也一样。不同的是,宫里的“福”字是皇帝亲题的“福”。

春节宫里书“福”赐福,始于康熙朝。每年正月初一,先将第一个“福”字挂在乾清宫正殿,再把其余的“福”字张贴在宫廷内廷各处。他还将“福”颁赐给王公大臣和地方封疆大吏,以此联络君臣感情。后世的皇帝御赐“福”字,已经成为皇家典制。

康熙四十二年(1703)除夕,查慎行荣幸地成为康熙赐“福”字的第一人。查慎行是著名作家金庸先祖,他在当年被康熙特授翰林院编修。之后,他曾3次随康熙巡游塞外,岁时风土,悉记以诗。这位诗学苏轼、陆游,一生作诗万首的有福之人,深得康熙帝器重,亲书并赐查慎行“敬业堂”牌匾。康熙留下的墨宝天下第一福,不在故宫,在恭王府花园。

这个福字,暗含有“子、田、才、寿、福”五种字形,寓意“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更为珍稀的是,这也是世上惟一的“五福合一”、“福寿合一”之“福”,福字上方加盖了“康熙御笔之宝”印玺,是为其祖母孝庄皇太后“请福续寿”所作。自得到了这个“福”字后,孝庄皇太后的身体竟奇迹般地康复了。有感于皇帝的一番苦心和孝心,也为了永久保存这独一无二的“福”字,孝庄皇太后命人将其刻于石碑上,祈求多福。

赏赐给大臣的“福”字仪式,在乾清宫和重华宫举行。按规定能够接受赐字的除了军机大臣、两书房翰林和内务府大臣外,还有二品以上的官员。皇帝亲笔写的“福”,受赐的大臣跪在案前,双手接过皇帝写后并盖上自己印章的“福”字,磕头谢恩,得到“福”的大臣一路举过头顶,寓意全身是福。

到了雍正朝,延续岁末赐福的典制。雍正三年(1725)年春,雍正亲书一“福”字赐予宋可进,以示嘉奖。这是因为雍正元年(1723)春,清廷命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率兵进驻西宁,宋可进为参将往援,在镇海堡斩敌获胜。后任陕西甘州提督的宋可进,领兵清廉,礼贤下士,出入简朴,受部下及士民拥戴,因此雍正皇帝非常器重他。

乾隆是清朝在位最久、最长寿的皇帝,也是一位勤奋的诗人。他一生作诗4万多首。清帝在新年赐福、书红,表示一年有一个红火的开端,这也是民俗。从乾隆朝起,已经上升为一种国家礼仪。乾隆元旦试笔的习惯一直坚持到他在位的最后一年。嘉庆元年(1796年2月9日)除夕,86岁的乾隆将皇位禅让给嘉庆,听着除夕的爆竹声,乾隆留下第61首元旦开笔诗《除夕》:“此日乾隆夕,明朝嘉庆年。古今难得者,天地锡恩然。父母敢言谢,心神增益虔。近成老人说,云十幸能全。”落款乾隆写的是嘉庆元年,并没有写乾隆六十一年。嘉庆还是有“福”的,父亲最终将皇位禅让给了他。

据《清稗类钞·时令类》载,道光初年,皇帝加赐“寿”字,在重华宫举行茶宴,举行诗词联句。这也成为清宫的一种礼仪。

这些御笔亲赐的“福”字,多以丝绢为纸笺,以丹砂为底色,上绘金云龙纹。当年,那些“得福”的文武百官都深以为荣,无不视为至宝而精心保管。

宫廷设宴赐群臣

据《清史稿》记载,康熙八年(1669年)制定了朝会的各种规矩,要求元旦、冬至和万寿节三大节时,都要在太和殿举行仪式,邀请大臣与外藩王参加。

当年参加仪式的有王以下各官、外藩朝鲜、蒙古诸臣,鸿胪卿引诸王、贝勒按顺序从不同的门进入殿内,并按规定的顺序站立。鸣赞官立殿檐者四人,銮仪卫官六人负责鸣鞭。

先由钦天监报时,然后銮仪卫官高喊一声“鸣鞭!”

此时“啪啪啪”三下净鞭,仪式正式开始。午门鸣起钟鼓,中和乐声响起。当皇帝走进太和殿大门,中和乐戛然而止。銮仪卫官赞“鸣鞭”,鸣赞官赞“排班”,王公百官就拜位立跪。这时,宣表官奉表出,丹陛乐响起,群臣皆三跪九叩。鸿胪寺官引朝鲜等使臣,理藩院官引蒙古使臣就拜次,向皇帝三跪九叩,此时,响起丹陛乐。礼毕乐止,退立如初。皇帝一声“赐坐”,群臣暨外臣皆就立处一跪三叩,按顺序坐。皇帝再喊一声“赐茶”,典礼完毕。

銮仪卫官高喊“鸣鞭!”于是又响三下净鞭,皇帝起驾回宫,群臣才退下。此时,中和乐作,皇帝回宫。

雍正四年(1726年),详细记载了元旦中午,雍正请赐午宴给群臣的典礼仪式。

元旦上午九点至十一点,身穿朝服的大内官员们,都聚集在太和门,文武各官聚集在午门。按例行仪式举行典礼后,宾客们入宴席。

十一点至十二点,在丹陛(宫殿台阶之上的月台)上张黄幔,陈列金器,宴会准备就绪。皇帝入御殿后,按照官员等级入席,雍正皇帝高高地坐在御筵宝座前,鸿胪寺官引领内大臣、内务府大臣、礼部、理藩院长官员设嘉宾席,文三品、武二品以上官坐丹陛上的贵宾席,其余官员按照事先布置好的座次入席后,皇帝赐茶。官员一齐叩首。

皇帝饮茶毕,侍卫给大臣敬茶。王以下的官员就座次跪,复一叩首。皇帝饮茶完毕,掌仪司官分执壶、爵、金卮,这时奏响了丹陛大乐《海宇升平之章》《万象清宁之章》,群臣站起。

掌仪司官举壶倒酒于爵,进爵大臣向皇帝进酒。酒敬过皇帝三巡后,奏响丹陛大乐《海宇升平之章》《万象清宁之章》,尚膳正奉旨给各席分赐食品,其间每一步掌仪司人员均会奏乐相应,所奏唱乐章有《海宇升平之章》《万象清宁之章》,然后,表演蒙古乐歌,接下来满族大臣入场,表演满族舞蹈,然后有对舞和乐歌表演,当表演瓦尔喀式舞蹈时,有蒙古乐歌相和,把民族融合景象呈现给皇帝。表演完毕,一起向皇帝行叩首礼,最后还有杂技与百戏演出。歌舞声中,宴会结束。群臣行一跪三叩礼,銮仪卫官高喊“鸣鞭!”于是又响三下净鞭,皇帝起驾回宫,这时,鸣中和韶乐奏《海宇升平之章》。

如此庄重的元旦盛宴,把封建社会的等级、君权地位在仪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月举办千秋宴

清宫元旦、冬至和皇帝生日时,都要举办宴会。在历史上,清宫共举办过四次千秋宴。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60岁大寿时举办了第一次盛况空前的千秋宴,邀请了7000名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参加。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康熙又在乾清宫举办了千秋宴,这是第二次,当时年仅12岁的乾隆作为皇孙也参加了这次盛宴。宴会后,康熙题《千叟宴诗》一首。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下令耗时十三年编纂《四库全书》完工,这部巨著共有7.9万卷,约8亿字。这一年,乾隆73岁,又添了五世元孙,四海升平,国力强盛,儿孙满堂,乾隆心满意足,除夕当晚在皇宫中摆出了年三十的家宴。

据档案记载,当年乾隆皇帝年三十的家宴为“金龙大宴桌”,所用物料有:猪肉65斤,肥鸭1只,菜鸭3只,肥鸡3只,菜鸡7只,猪肘子3个,猪肚2个,小肚子8个,膳子15根,野猪肉25斤,关东鹅5只,羊肉20斤,鹿肉15斤,野鸡6只,鱼20斤,鹿尾4个,大小猪肠各3根。此外,还有制作点心用的白面5斤4两、白糖6两。

家宴后,乾隆下令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在乾清宫大摆千秋宴庆贺,被邀请的人中,除了各级大臣外,还有从民间奉诏进宫的3000多名老人,设席800桌。此次宴会耗资巨大,仅两淮客商前一年就为此事献礼100万两。康乾盛世,康熙和孙子乾隆在位时间长且高寿,有财力和精力举办千秋宴。

第四次千秋宴是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在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举办的,当时刚刚禅位3天的乾隆皇帝决定在宁寿宫皇极殿举办千秋宴。据《清实录》记载,“侍太上皇帝御宁寿宫皇极殿。举行千叟宴。赐亲王、贝子大臣、官员、蒙古贝勒、贝子、公、额驸、台吉年六十以上、兵、民、年七十以上者三千人。及回部、朝鲜、安南、暹罗、廓尔喀贡使等宴。其一品大臣、及年届九十以上者。太上皇帝召至御座前。亲赐卮酒。并未入座五千人。”

据此记载,此次出席千叟宴规模也很大,乾隆在席间亲赐70岁以上老人每人银牌一枚,上刻“太上皇帝御赐养老”以示纪念。这次千叟宴后,乾隆继续以太上皇的身份执政3年,直到驾崩。

康乾时期共举办过4次千秋宴,之后由于财政匮乏,内忧外患,清代再无力举办这样的宴会了。

皇家戏楼看大戏

受汉文化的影响,看戏与听戏成为清代宫廷最重要的文艺娱乐活动。清朝皇帝和后妃们,都非常喜欢听戏。清代宫廷中演戏,以乾隆和光绪两个朝代最为昌盛。戏曲的繁荣,与清代各朝皇帝和后妃们的喜爱有非常大的关系。

据清代昇平署档案记载,道光时期,每逢传统节日,除夕、元旦和元宵节、端午等,都要举办演出。除夕的早膳、午膳、晚膳都有宴戏。宫廷对于戏曲演出非常重视,演出的地点除紫禁城内乾清宫(正大光明)、重华宫(漱芳斋)、宁寿宫的畅音阁大戏楼外,还有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等处。

戏剧的演出离不开舞台,乾隆在皇宫苑囿和行宫搭建了许多戏台。按照功能不同分成几类,一种是搭建在帝后寝宫内的戏台,用于宴戏和清唱,如倦勤斋戏台;一种是在宽阔的生活区搭建的舞台,如漱芳斋舞台,主要用于演出一般戏剧;还有一种规模宏大的三层大戏台,用于群仙神道祝寿和连台本戏,如紫禁城畅音阁戏台。

清代虽然没有4D和特效功能,但是超级戏迷乾隆斥巨资建成畅音阁戏台,分上中下三层,并设天井上下贯通,上中两层井口安设辘轳,可以根据剧情需要升降演员,变换道具,造成从天而降、场面宏大的戏剧舞台效果。据《啸亭续录》记载,“乾隆初,纯皇帝(乾隆)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练习,凡各节令皆奏演。”张文敏是张照。乾隆七年设乐部,张照精于乐律,乾隆任他审定乐章。乾隆八十大寿时,在皇宫上演了这部改编自《西游记》的《升平宝筏》,一共十本,240出戏,相当于今天的240集大剧。乾隆这位古稀老人,追戏的热情一点不亚于如今的年轻人。戏迷乾隆追剧的目的,一是喜爱,二是好大喜功,靠技巧与排场为大清朝彰显国威。

除夕和元旦、元宵节期间会上演一些节令戏,多是神仙给皇家拜年祝寿问安的故事,如《喜朝五位》《太平春宴》《早春朝贺》《对雪题诗》是立春时上演的剧目。还有一些传统折子戏剧目,如《西厢记》中的《拷红》等。

慈禧也是个戏迷,清朝的《月戏档》记录了慈禧每个月看戏的时间、地点和剧目。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都是慈禧听戏和看戏的日子。慈禧太后不仅是个戏迷,而且还很懂戏,精通曲律,唱词,当她发现哪个演员不合“规范”时,就责令换掉。

演戏都有忌讳。慈禧属羊,有关羊的戏禁止在宫廷演出。《苏武牧羊》《洪洋洞》《牧羊卷》等都在禁演之列。一次,在演出《玉堂春》时,刚一出场,演员唱了一句“羊入虎口难生还”,慈禧大怒,自己属羊,羊入虎口,能有好下场吗?于是,慈禧下旨把这名演员逐出宫去,并永远不得演戏。另外一名机智的演员也唱此戏,将“羊入虎口难生还”改成“鱼儿落网有去无还”,结果深得慈禧的欢心,这句词被一些戏班沿用至今。

皇帝与后妃对戏剧的痴迷,主观上是为了享受,客观上对京剧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