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阅读书目推荐,让书香温暖整个冬天

  • 2021-12-07 15:25:29
  • 北京旅游网综合

几股冷空气过后,京城正式步入冬季。秋收冬藏,冬天是积蓄力量的好时候,也是读书的好时节。窗外呼呼的冷风,捧一本书坐在温暖的屋子里,让思绪随着书本的故事恣意流淌,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书单来了,让这个冬日因为书籍的陪伴而倍加温馨吧!

《北京名物》

《北京名物》以艺术化的笔触、光影和故事,勾勒出北京人的104处生活场景 ,彰显出北京这座城市的古老与年轻。

《北京名物》通过104幅精美手绘作品和104篇京味十足的优美短文,将北京古老的特色文化地标与年轻人的现代生活完美融合,描绘了中国年轻人在北京的104种“最流行”的生活方式。翻开它,你会了解如今北京的年轻人在哪儿看书、在哪儿喝咖啡、在哪儿听音乐、在哪儿约会朋友、在哪儿发呆、在哪儿看艺术展、在哪儿逛街......你对北京的所有文化好奇心和味蕾,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方式”的书。它将艺术性与生活化场景相融合,104处插图全部采用了手绘插画的形式,将北京特有的古貌,和具体的生活细节结合起来。这里既有喧闹的市井生活,又有颇具格调的特色小店;既有历史感厚重的古建,又有科技感十足的现代高楼;既有川流不息的人流,又有享受幽静的二三人群。这些仿佛一帧帧电影镜头,一点点拉近读者,走进中国城市,用“人文浸润”的方式表达“中国形象”,让读者能够看到颜色、“听到”声音,体会到温度,真实体会中国城市带来的“美”的感受。此外书中还收录了运河文化相关地标,向读者讲述这座古老城市的千年变迁。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名物》将中国原创性与国际化表达相融合,采取汉英对照文版,从画法上借鉴国际受众认可度颇高的“钢笔淡彩”,结合国际主流设计元素、色彩,通过描绘北京的自然和人文之美,呈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开展世界文明互鉴,促进价值认同。让世界真正了解北京、理解北京和喜爱北京,达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中国价值的目标。

《大清小史》

《大清小史》注重细节分析和事实推理,在“辽东崛起”“一统天下”“盛世迷局”和“王朝末路”4个篇章中,铺展开300年的清史,将一系列连贯性的大事,以一册“小史”,包罗着太多的精彩,有逆袭,有争斗,有合作与情爱,展现出一部有历史厚度、思想深度和文化温度的极简大清史。

多尔衮为何无缘帝位,他与孝庄的“私情”有几分真实?两个于成龙同朝为官,康熙对他们是否区别对待?康乾盛世威名之下,为何最厉害的雍正却没有存在感?乾隆与继皇后的恩恩怨怨,是否对清朝的发展造成了断裂式悲剧?历史上的纪晓岚与和珅,真如影视剧那样水火不容吗?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之间,纠缠一起为何又有太多的说不清?……作者跳出传统的说史模式,以大家熟悉的影视剧为切口,把讲史、说剧、读书、批评融会起来,形成文化历史的新视角,解读大清王朝的嬗变:多情与冷血,放荡与克制,智慧与昏庸,兴盛与衰亡……

《岳南大中华史》

《南渡北归》之后,纪实作家岳南新出了《岳南大中华史》。新书将历史与考古新发现融入文学之中,为读者在古今交织与中外错综的叙事宏构里,通过“北京人”头骨、仰韶彩陶、殷墟甲骨文、三星堆等12场考古大发现,重现中华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

周口店北京人头骨在抗战时期丢失,至今未被发现。岳南在现场透露,自己也曾亲自追踪过北京人头盖骨的下落,结果还没找到。

为了完成这系列考古文学作品,岳南多年来一直在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考察,为了挖出更鲜活的背后故事,把能找到的考古队员、专家采访了个遍,并长期住在当地,通过长时间的交流和细致的采访,最终完成了这系列作品。

当被问及在各地考察时印象最深的事情时,岳南惋惜地表示,自己采访的人里有80%都不在人世了。如果自己不写,很多考古故事就随着考古人的去世而消失了。因此自己坚持了三十多年,用文学的方式抢救了一部分可能将会失去的资料、信息。

《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

梁再冰的童年、青年时代虽历经战乱,但不幸中的万幸,是一直留在父母身边长大。一家人虽数次颠沛流离,几度无家可归、贫苦交迫,也几次濒临绝境,但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教养常伴梁再冰身边,使得她成为了一个热爱诗书、自信开朗、聪明坚毅的女孩儿。父母乐观开朗的性格也影响了她,梁再冰回想儿时这一路西迁,遭遇巨变,很少见到梁林愁眉苦脸,他们依然勇敢乐观。少见父亲落泪,却因为听到七年的学社考察资料在天津被大水淹泡损毁,才失声痛哭。

写梁林伉俪的书不少,但这本书却与众不同。《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的责任编辑易娜看来,梁思成先生自不必说,一生穿着铁背心,凭着热爱和坚持带着营造学社寥寥几人,一辈子完成了别人几辈子不能完成的事业——2800多栋古建筑的测绘和考察;林徽因更是女中豪杰,莫宗江先生回忆说,无论再艰苦的地方,只要他跟梁先生敢爬敢上的,林先生就敢上。而这本书,又让我们全面认识了他们二人是一对多么有耐心、有方法,又负责任的好父母。

今年是梁思成诞辰120周年,清华大学特意为此举办了纪念展览。这本《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是由梁再冰口述、梁再冰的子女于晓东、于葵执笔整理的,于晓东、于葵说,梁再冰在得知父亲的展览消息后,激动地拿出父母的书信手稿,捧着这些信件,读了一遍又一遍。做了一辈子记者的梁再冰非常想要再次亲自提笔,写下关于父母的更为详实的回忆记录。

世界上最难以挽留的,也同样是最牢不可破的,比如时光,比如亲情,比如《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中那些令人会心一笑的细碎小事。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是名人,在建筑方面有重要的贡献,本身又具有各种话题,身上背负着各种光环与误解,所以其子女后人往往感慨做名人后人的难,但梁再冰的笔下,只有母女之间、父女之间、父母之间、姐弟亲友之间的关爱和陪伴,尤其是母亲林徽因的温柔、聪慧、坚定跃然眼前——这就是普通而温馨的一家人——也正是如此,才打动人心。

《新华通讯社90年90篇精品选》

适逢新华社成立90周年,新华社出版了一部《新华通讯社90年90篇精品选》(以下简称《精品选》)。这90篇精品佳作,既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奇情壮彩”,又是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缩影。

有非常之时,乃有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人,自有非常之文。百年奋斗的激越时代,造就了一批批前赴后继的中国记者,从而涌现了一篇篇气象峥嵘的新闻华章。陈克寒的《游击生活三个月》,如实记述了晋察冀根据地一支游击队的故事,字字句句好似跳荡着《游击队歌》的豪迈音符。

读到徐心华的《周谷城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不是一朵花》,禁不住感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篇报道今天读来依然鲜活,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后,触目惊心的现实场景一一都涌到眼前来时,周谷城的智者之见肺腑之言,穿越历史时空,更是丝丝入扣,对新时代新青年尤为亲近而无违和。

这篇报道的背景是1986年自由化思潮泛滥,多地高校爆发学潮,一时天下耸动。就在这篇报道发出四天后的12月30日,邓小平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这就是后来收入《邓小平文选》的《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其中还提到周谷城:“在这次学生闹事中,民主党派表现是好的,周谷城、费孝通、钱伟长等几位著名的民主人士的态度是好的,不好的倒是我们有些共产党员。”这篇朴素直白的讲话,今天看来更觉深谋远虑,掷地有声。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也是新华社“最好的记者”,一生为新华社撰写了一系列朗朗上口,大气磅礴,不断入选教科书的经典之作: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时评《别了,司徒雷登》、广播稿《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等。

《雨窗书话》

这部随笔集是一部读书忆旧之作,多涉文人掌故,亦多书林探幽,或品藻,或闲话,颇有几分雨天读书的兴味,又有些许榆下说书的雅趣。全书共分三辑。辑一“记事珠”,系谈读书、买书、搜书的旧事,可见一份爱书人的清趣,其中的庚子年买书记、琉璃厂书事、前门买书记等篇章,是疫情期间淘书的一份独特记录。辑二“掌故谈”,从书页的字里行间,看现代文人的性情,诸如施蛰存寻书的趣味,钱锺书翻译的个性,杨绛处世的“隐身衣”,台静农的文章与酒,等等。辑三“品藻录”,集中谈现代以来书卷气浓的作家学人,如陈从周、黄裳、钟叔河、汪曾祺、陈平原、王稼句等,品赏文章,兼谈掌故,亦有对多年搜求而来的文集版本的介绍,可视为“一个人的阅读小史”。之前我有幸出过几册读书随笔集,但这一册,我认为写得最有趣,也是最为期待的。

《北京,我的修志故事》

北京史研究专著《北京,我的修志故事》,一经发行便受到北京史学界和方志编纂者、使用者的热切关注,并相互传递信息给以推崇。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响?奥妙在“坐‘冷板凳’,产生了热效应”。

此书作者谭烈飞,从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不久便投身于被称为“坐冷板凳”的志书编纂工作,埋头于清冷的故纸堆、资料丛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寻寻觅觅,孜孜不倦,默默耕耘,土里淘金,一干就到退休。作者曾言:修志工作中的“欢愉和痛苦、惊讶和思索,也有无奈,这能有几人知?”结果是,他坐在“冷板凳”上陆续主编、指导、编纂、参与写作和审定了志书近300部,还推出了“副产品”论文近百篇、专著5部。退休后,他虽然卸下了特定工作任务的担子,但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不仅没有消退,反而“变本加厉”,乐此不疲,在原有学业的基础上,奋力向史志领域纵深推进,研究成果除一批论文发表于报刊外,又挖掘腹中存有的方志知识的部分精华,凝聚新的知识,针对社会需求,创写了这部“修志故事”。

这部专著的精彩之处,不仅是内容精湛、资料翔实,透射出可贵的精气神,而且在表现形式上,将志书、史书、散文的写作方法各取其特、其长,融为一体,别有风味。志书是资料性著述,追求的是真实可靠,尽可能展现事物原貌,一般使用的是记述方法,“述而不论”。史书是论述历史发展脉络的著述,追求的是事物发生、发展、终结的动因,尽可能展现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一般使用论述的方法,有议论,有结论。志书与史书,不论内容的记述还是论述,在文字表述上都追求严谨、清晰、精准,不为情感所左右,不使用烘托、夸张式词语。散文是对客观事物有感而发的作品,追求的是对事物的创新性认识和优美的表述,内容有实有虚,虚实配合。《北京,我的修志故事》对志书、史书、散文的写法,融会贯通式吸收。著述的大结构是把内容分为四类:北京的起点、疑问、热点、神奇,每一类均有引言,汲取了志书“物以类聚,类为一志”等写法,都是感情充沛、文字优美的散文。“故事”分两种:一种是作者从《北京志》中提取的以北京历史的基点、亮点、疑点为主的故事,另一种是作者从事地方志工作中经历的志书编纂故事。这些故事多使用志书资料的记述并使之细化、深化、通俗化,加上史书要求的论述,使之兼具理论性、规律性、启示性。

《大宋王朝》

何辉创作的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总书名为《大宋王朝》,第一部到第八部,每部都有一个副书名,分别是《沉重的黄袍》《大地棋局》《天下布武》《鏖战潞泽》《王国的命运》《内廷的烛影》《笔与剑》《江山多娇》。

《大宋王朝》的故事从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开始,至公元976年赵匡胤在开封皇宫中神秘去世为止。何辉的笔触在历史时空与人心人性中自由穿梭,在叙事与议论间自由转换,如矢直涧曲,或回溯五代十国的乱世恩怨,或深挖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抒写情志描绘风物,或沉思历史与人的命运。陈桥兵变、金匮之盟、宋朝平定内乱、挫败契丹偷袭、杯酒释兵权、吞并荆湖、灭后蜀、破南汉、征南唐、伐北汉等重大历史事件被作者的神来之笔,绘成了一幅既宏大连贯又有丰富细节的全景史诗。同时,作品在历史的褶皱中探挖人物幽微的内心世界,描绘宋代市民的日常生活与风物人情,思考个人遭际与历史或偶然或必然的牵连,散发着文化的意趣与人性的温度。

《木上江南》

芒种节气牛背上的鸟、立夏节气的牵牛花、处暑时的莲蓬、寒露时的一弯新月和山峦、大寒时的瓶插一枝梅……每一个节气都是良辰美景。

《木上江南》是一本很美的书。一百多件木刻作品,展现了大美江南万种风情。“当刻刀在木盘上游走,花朵在妖娆盛放,鱼儿在水底潜游,鸟儿在天空飞翔……一山一水,一云一雨,一花一果里,有江南的诗意、故园的美好。”作者在书中写道。

作者赵宗彪,资深报人、作家、文史学者,同时是木刻艺术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这位出版过《三国笑谈》《史记纵谈》等书的作家,拿起刻刀,同样得心应手。

写作,是赵宗彪讲故事的方式;木刻,是他的审美表达。

一片横卧的阔大的芭蕉叶,叶子上几颗小巧的樱桃,还有滚落于叶片外的一颗,如此日常,又如此生动。视觉上分明是黑白的,脑海中的成像却是绿叶之上鲜活的红樱桃。其间的转换,是否正如德尔沃所说的艺术之美在于现实与梦幻边界的往返?

作品《寒露》,八分之七的空间留黑,作者以八分之一白色部分,勾勒了带露珠的草、山峦、弯弯的月亮。面对它,目光延伸至暗夜深处。不由想到小林一茶的俳句:我知这世间/本如露水般短暂/然而然而。王寒的配文是:寒露时节,空气中,有清冷的味道,来自草木,来自露珠,来自山峦。这种凉意,有薄荷的清甜。

文学和艺术密不可分。翻开《木上江南》,每段文字都有画面感;每幅木刻都是抒情诗,它们水乳交融,曲径通幽。赵宗彪和王寒同样密不可分,他们是文化界有名的伉俪。

赵宗彪的木刻总体风格宁静祥和,富有禅意。欣赏的过程,是感官的盛宴。作品中有花香有鸟鸣,有春风拂过的暖意有大雪纷飞的沁凉。甚至,刻刀下的每一只猫,都有各自的表情,它们是独特的生命个体。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