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北京是金色的,眼下进入11月,天气越来越冷,此时户外风景再美,也意兴阑珊。不如来室内,看看艺术大展。近期不少中外艺术家在北京开展,比如陈丹青,他的个展吸引了不少人,据说从中可以看到他五十年来艺术上的变化,从少年一步步走到如今的陈丹青;日本艺术家植田明志以「祈跡」为主题,将文字、雕塑和绘画这三种形式相结合,创作了神奇的故事。在这深秋里,慢慢地踱步于展馆,细细欣赏着艺术家的珍品,不失为一种悠闲生活!
“月相”多媒体艺术展 周笔畅xUCCA Labx5位艺术家

周笔畅将分别与梁琛、梁曼琪、刘诗园、苗颖、陶辉5位艺术家合作创作,通过对月亮“阴晴圆缺”这一自然规律的艺术化阐释,隐喻女性在不同场景中呈现出的角色与能量场。周笔畅更是全面发挥创作属性,一人“承包”制作展览中的全部音乐,以最新创作和极细腻唱演艺术营造听觉奇境。
5个艺术空间分别涉及影像、交互、声音、装置等多种形式。在5个艺术空间中,周笔畅分别与全球领先的智能技术合体创作音乐作品,完成“周笔畅×AI.mp3”;去除现实的身份与过去的自己“镜像”共振,聚焦“公众形象”这一角色本身及背后的社会价值;通过戏剧感的英文朗诵与触感构建“沉浸式体验隧道”,隔空再现一场举世瞩目的“如果”;在“几何套房”中实现音乐×视觉×交互的三方碰撞,将彼此的声音可视化融汇。
整个展厅设计以“月相”概念为延展,在“包豪斯建筑”框架下,空间设计师梁琛在展厅的异形屋顶上悬置两颗水平运动的巨型“月球”,并通过各空间屋顶的镂空设计,打造“双月凌空”光影交叠的幻境。5个艺术空间也为观众提供了“有意而为”的单向观展路线,将展览思路与空间排布达成契合,最大化实现观众对展览线索的阅读理解。
时间:2019.11.13-12.04
场馆: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Lab 展厅
陈丹青个展:退步1968 – 2019

展览由崔灿灿策划,全面展出自1968年至今陈丹青创作的“西藏组图”、“名画临摹”、“人像写生”、“静物”和“自画像”等油画和素描作品100余件。展览名“退步”取自陈丹青的一本文集《退步集》,它是展览故事中最主要的一个叙事线索,以系列间的“进退”作为一种假设和隐喻,重新看待陈丹青的绘画从1968年至今所发生的变化。
展览分为几个部分,以少年时的习作作为开篇,讲述陈丹青在上海阁楼中临摹欧洲画片的经历。70年代,陈丹青开始了知青生活,画了大量的人物写生和小说插图,直到《泪水洒满丰收田》的出现,对苏联绘画的想象,才摆脱了“文革”的教条;1980年,《西藏组画》的专心致志与善良,又洗去二手苏联的影响,艺术重新回到生活的瞬间,成为中国艺术史最为标志性的变化。
翌年,陈丹青去往纽约。视野的开阔,让他抛弃了“偏见”,以临摹的方式,靠近西方绘画最真实的经验。直到1997年,陈丹青开始了全新的画册系列,退回到多年的临摹和写生经验中。它们和最新的人像写生一起,政治性、社会性、风格诉求,伴随着苏联绘画,法国绘画,古典主义式的画法一并隐退。陈丹青从文革画家变成了个人画家。
漫长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见绘画,看见个人和绘画在不同处境中的变化。最终,在描述陈丹青的时候,判断“进步”与“退步”。这便是策划此次展览的目的,展示一种变化,讨论一个话题。
“退步”在陈丹青五十年的艺术中,有多种含义,一方面,它是积极的自由,指向个人在创作中的主动选择,坚持什么和放弃什么,在这些选择背后,个人对于时代和自我的变化,做出的积极的回应。另一方面,它是消极的自由,在绘画今天的境遇中,在个人难以作为的历史中,他的艺术退回到了最初的状态。亦如陈丹青在1968年的那几件作品,没有明确的风格,没有说教的成份,只是一个青年人最初的兴趣和热情。特别是在今天,讨论“进步”与“后退”,讨论这两种自由显得尤为重要。
时间:2019.11.02 - 12.28
场馆: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北京第一 & 第二空间
安尼施·卡普尔
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学术顾问,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担任艺术总监,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担任总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和北京太庙艺术馆执行馆长岳洁琼担任策展人,并邀请伦敦蛇形画廊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Hans Ulrich-Obrist) 担任策展顾问。本次展览是对卡普尔视觉艺术语言的深入探索,更是中英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当代建筑空间展览将呈现其作品的戏剧与表演性,聚焦卡普尔迄今为止艺术作品的重要四件。曾在2013年于柏林的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展出《致心爱太阳的交响乐》(2013),将在美术馆大厅以崭新的面貌迎接观众。美术馆三层则将展出卡普尔在2015年法国凡尔赛宫个人展览首秀的创作《准备成为奇特单细胞个体的截面体》(2015)。而在这个作品旁的另一空间将呈现卡普尔曾于2017年在阿根廷纪念公园展出的工业景观作品《放逐》(2017),一辆形单影只的群青蓝挖掘机与数百吨的红色泥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美术馆四层,将是另一件巨型自动装置作品《我的红色家乡》(2003)。
时间:即日起-2020.01.01
场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DIGIWAY亚洲首次个人潮流画展

荷兰籍艺术家WAY FUNG(Digiway)举办他在2019年最后一个季度的个人艺术作品展。这个将众多球鞋元素以及潮流元素融入到其画作的艺术家终于与我们在北京相见。
在展览上,你除了可以看到人们倍受关注的「《The Chaao Dynasty》潮代」以及「《The Hype Supper》超级晚餐」这些曝光在人们视线最多的艺术家作品外。还有众多球鞋元素的画作,以及Digiway的全面系列的作品。届时,周边产品也会全线发布售卖。
《The Hype Supper》是 WAY 2018年在亚洲带来的了艺术创作,是为中国台湾一家时装店 The Corner 33创作的独家艺术作品。《The Hype Supper》这幅艺术作品的灵感来自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从WAY的手稿上确定出现在画中的人物名字来讲,不难看出他的精细策划和用心程度,所以最后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成品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同时也得到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人和设计者的认可。
整个展览呈现的所有画作是为将潮流这一属性更直观的展现给参观者,WAY除了自创的作品系列让大众眼前一亮,他的致敬原画作系列作品也让大众耳目一新,成为连接原作和现代潮流的纽带。这一展览更是顺应当代的潮流趋势,引起更多潮流爱好者的共鸣,这是本次Digiway个人艺术作品展的初衷以及目的。
时间:即日起-2019.11.17
场馆:ENDCALL
祈跡:植田明志首次中国个人展

植田明志在1991年出生于日本三重县津市,2010年进入名古屋艺术大学美术学部研修。在名古屋艺术大学修习期间曾多次参与艺术创作企划展览,并凭借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圈内迅速积累了一定人气。与大多数日本传统雕塑家所不同的是,植田明志善于利用网络宣传自己,个人首本作品集更是在日本众筹网站「CAMPFIRE」以380%的达成率获得极大的成功。

植田明志的作品这两年开始在中国的社交网络上曝光,有网友觉得他的作品非常像三浦健太郎漫画名作《剑风传奇》中出现的"使徒"。但其实漫画中的有些角色是三浦健太郎向16世纪尼德兰画家耶罗尼米斯·博斯(HieronymusBosch)的致敬之作。植田明志也毫不避讳,20世纪超现实主义的启发者博斯对自己的影响。当植田被问到还喜欢哪些艺术家时,池田学和鬼头荣作赫然在列。
植田明志从小想成为画家,但同时他也有一颗想要制作立体作品的心,也非常憧憬成为雕塑家。在他上大学的时候,绘画方面的追求不太顺利。在教授的建议和影响下,植田明志开始尝试用黏土制作自己想象的造型,反应出乎意料地好。于是觉得自己的艺术之道在雕塑上,从那个时候开始坚定追求,慢慢地变成了现在的植田明志。
"祈祷",是植田明志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之一。我们通常将祈祷和许愿等同起来,然而相比许愿,植田明志觉得祈祷中蕴藏着"难以实现或许不得不放弃"的哀伤思绪,同时也能强烈地感受到其中的民俗性。因此,植田明志认为祈祷比许愿带有更加强烈的情感。从祈祷意义的多面性中,能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即使内心已经知道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却依然祷告着。由此植田明志想表现的,不是文化意义上的祈祷,而是我们活着必然要进行的"祈祷"。我们活着,常常需要依靠希望。而希望有时如天涯般遥远,有时又咫尺在眼前。因此,植田明志想通过创作,进一步了解祈祷所包含的神秘性,故将首次中国个人展的主题定为"祈跡"。
本次个展将有大量植田明志充满魅力的雕塑作品亮相。除此之外,这位年轻的日本艺术家还以「祈跡」为主题,创作了数篇神奇的故事。文字、雕塑和绘画这三种形式相结合,令植田明志作品的世界更具沉浸式魅力。
时间:即日起-2019.11.18
场馆:末匠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