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 醒目的街头艺术

  • 2018-10-17 13:44:12
  • 北京日报

百余年来,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媒介,海报以其快速直接的信息传递方式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瞬间“抓眼球”,永远地直击心灵。

伴随广告而生

海报是贴在街头墙上、挂在商店橱窗里的大幅画作,以其醒目的画面引起路人的注意。这是一种分布在街道、影剧院、展览会、商业闹市区、车站、码头、公园等公共场所“瞬间”的速看广告和街头艺术,因此也被称为“招贴”。其优点是传播信息及时并有针对性,同时成本费用低、制作简便。

英国军队曾在埃及古城底比斯遗址发现了一份3000年前的寻人文字海报,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海报。其目前保存于大英博物馆,内容是“主人愿意悬赏一个金币捉拿‘逃跑的奴隶’”。研究人员发现,这张海报用纸是由尼罗河上游一种名为“纸莎草”的芦苇植物精制而成,当时这种手工纸价格昂贵,只有贵族才用得起。

国外最早通过印刷手段完成的海报,是1450年德国古登堡发明木质印刷机之后产生的,为此后的海报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英国印刷商人威廉·凯克斯首先采用印刷手段制成带有广告性质的海报,并将其沿伦敦大街和教堂门口张贴,以向牧师兜售宗教书籍,从此,印刷形式的海报大为流行。据研究,15世纪时,海报是除了口头宣传外的唯一广告形式。

据考古发现,我国印刷广告在宋代就已经形成,主要以商业海报为主,最早出现的一张比威廉·凯克斯创制的还要早400年左右。这是南宋初期山东济南一家针铺的印刷广告,其印刷用铜版目前仍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内。该铜版四寸见方,上面雕有“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字样,中间是白兔抱铁杵捣药的插图,下部还有产品质地、销售办法等7行共28字,这一印刷海报当时又兼作为针的包装纸用,这是我国史上有据可考的最早的海报。此外,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绢画《眼药酸》也是宋代同名杂剧的海报宣传画。

17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使印刷材料和制作成本大为降低,海报也从初始时期进入发达时期。海报作为商品广告,在促销商品,提高生活质量,普及教育和科学技术知识方面发挥了空前的作用。印刷商人兼具设计师的时代也被机械化带来的分工所冲破,海报设计成了一种独立的专业。此后,还产生了许多适合海报印刷的新字体,如埃及体、爱奥尼亚体、透视体等,字体在比例、分量和美感上更趋完善。除了字体,还出现了数百种学科的符号系统,包括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军事等内容,为现代海报的产生奠定了新的语言形式基础。

19世纪,随着铸铁印刷机、蒸汽动力印刷机、造纸机的出现,高速印刷形式替代了古登堡时代的手动印刷,机器生产的纸张淘汰了手工制作的纸张,海报的印刷效率大幅提高,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制作成本低廉又色彩绚丽的海报作品。在西方,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海报是在1860年前后形成的。当时,法国对长期以来出版物的严格审查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鼓励出版自由。巴黎市政府颁布了一条法令,规定海报必须在指定的区域内张贴,而且上面必须有政府公章表明已缴纳“张贴费”,由此,海报在政府的推动下彻底社会化。很快,法国街头成为海报的海洋。作为商业推广的主要手段,海报设计吸引了大量艺术家投身其中,巴黎街头旋即变成了画廊,海报被人们当作艺术作品欣赏。当时,法国新美术运动的主要人物格拉赛、劳特累克、史太林、马查等都创作了许多极有影响力的海报广告,他们在海报设计上的成就也提高了其作为新美术运动画家的知名度。特别是图卢兹·劳特累克,放弃了纯粹的造型艺术创作,吸收日本绘画风格,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大胆地迈出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一步,他的海报画在当时被公认为是世界一流的美术作品。

不得不提的还有当时的代表人物朱尔斯·谢雷特。1858年,他第一次为法国轻音乐作曲家奥芬巴哈的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设计歌剧海报即风靡巴黎,由此开始了海报生涯。1866年,他又在自己的印刷厂中制作出第一张彩色的平板海报,象征着现代海报设计的产生。此后直至19世纪末,谢雷特共创造出1000多幅海报广告,题材从戏剧、电影新星、摩登美女到煤油等,几乎无所不包。他的毕生创作影响了海报的主要设计、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段。1889年,他获得国际海报展览金奖,法国政府授予他荣誉勋章。他去世后,尼斯城开办了谢雷特展览馆,专门用于收藏其设计的作品,谢雷特也被后人誉为“现代海报之父”。

我国海报的大规模发展是在清末鸦片战争后,最先以上海为发源地,继而在广州、山东等沿海沿江地区,外国资本纷纷进入各个通商口岸,为倾销商品抢占市场,一些外国商船靠岸后派人四处张贴广告,主要以兜售洋货商品为主,像香烟、化妆品、药品等。外国洋行为了推广及拓展产品,将大量宣传商品的海报免费赠给居民客户,这种意为“从海上运输而来的信息纸”的海报在中国逐渐流行开来。

直击心灵

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媒介,海报是最古老的商业大众传播形式之一。

海报可分为公共海报和商业海报两大类:公共海报以社会公益性问题为题材,如环境保护、卫生宣传、反战、主战、竞选、政治等;商业海报则以促销商品、满足消费者需要等内容为题材,如产品宣传、品牌形象宣传、企业形象宣传、产品信息等。如英国著名的豪华游轮,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在1912年首航前就曾广贴海报,招徕乘客。

在20世纪,这种由形象生动的图画和通俗易懂的文字所构成的广告宣传品,成为信息传达与政治宣传的有效载体。其中两次世界大战、苏联革命等更是政治海报创作的黄金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海报承载了从各方面唤起爱国热情、奉献精神,以及对敌军无限痛恨的重任。美国麦迪逊大街的广告人在短短两年内,设计出版了超过2500个图样和2000万份海报,从各个层面影响了战争,如征兵启示、战备军需、保卫国土、鼓舞士气等。在今天的收藏市场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报已被当成一个专门的品类,被时代尊重,继续焕发光彩。

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包括美术工作者在内的很多人参与到海报创作中,以抗战为主题的作品传遍了大江南北。海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揭露日寇暴行,有的传达前方胜利的喜讯,有的反映后方对前线的支援等,爱国印记被深深地铭刻在人们心中,鼓舞了士气,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著名木刻家赖少其精心搜集全国各地“门神”,潜心钻研,经反复琢磨,借鉴《状元游坊》门神形式,于1938年底创作了轰动一时的《抗战门神》海报。画的上方为雄姿英发的武装战士,骑着高大骏马准备出征,村口送别的群众还扛着一幅“庆祝抗战胜利”标语。旁边是沉甸甸的谷穗,象征着五谷丰登。抗战需要大量兵源,需要年轻人勇敢地走上战场,投入战斗。这张号召人们踊跃参军的海报,反映了国人抵御外来侵略的决心。这张海报在1939年春节被大量印刷,张贴在桂林以及抗战大后方的千家万户,营造了“匹夫有责”的抗战气氛。

“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静,继续前行)——极具现代设计的红底白字,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张海报。在伦敦一年一度的奥林匹亚艺术和古董展会中,英国这张原版海报曾标价21250英镑出售。根据《卫报》报道,这是目前现存的没有被销毁的两张原版海报之一。这实际上是英国政府于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初始时设计的,当时面对纳粹德国随时可能展开的战争,英国政府印刷了大约250万份海报,原计划是应对“被攻陷”这一情况发生时迅速分发到位,用以鼓舞民众的士气。但幸运的是,英国空战取得胜利,这批海报没有派上用场就被“雪藏”,后被物资匮乏的政府统一回收后重复利用,只有极少数幸存。海报是三张系列海报中的一张,另外两张分别写有“自由正受到威胁,尽你所能来保卫它”和“你的勇气、你的乐观、你的决心将为我们带来胜利”。

2000年,一张印有“Keep Calm and Carry On”的海报在英国诺森伯兰郡的一家名为“巴特”的二手书店中被发现。根据英国版权法,这一海报作为政府制成的艺术作品已在50年后进入公有领域。书店店主曼利夫妇在顾客的要求下,复制了多份海报。自此,这张海报不仅重见天日,而且逐渐在英国流行起来。虽然这句理性、勇敢的口号在战争中未曾面世,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这张只有五个单词的简单海报再度成为抚慰人心的“良药”,重新在衣物、茶杯、门垫等商品上流行开来。不仅在英国本土到处被这句话包围,甚至世界各地无数人将其当做座右铭,鼓励自己笑对难关。而今,和红色电话亭、双层巴士还有黑色出租车一样,这张海报已成为英国文化符号,向全世界传递着英国精神。

战争的雾霾散去,海报依然温暖人心。2007年迪拜街头突然出现了一组海报,几乎全部由四分五裂的字母组成,毫无规则或美感可言。实际上,这些看似毫无章法的海报,却有着“火热”的内涵——它是专门为失读症患者精心设计的。这种病症可能很多人闻所未闻,但实际上出现频率并不低,全球范围内每10人中就会有1个患者,乔布斯、肯尼迪等都深受其害。失读症患者平时的视力是正常的,可是碰到文字就会眼花缭乱,因为他们的大脑不能解析该图像,这种缺陷与生俱来,虽然在旁人看来他们与常人无异。由阿米尔·汗主演的印度影片《地球上的星星》,就讲述了一个患有失读症的8岁男孩的故事,由于对病情缺乏认知,原本活泼可爱的孩子成了别人眼中的笨蛋,受到老师责骂,同学嘲笑,鲜活的童年世界逐渐崩塌……

这组公益海报旨在让公众了解失读症的世界。每张海报纸上都有线条可寻,跟着这些线条折,最后会折成一种动物。而折好后的海报上,零零碎碎的字母也会随之拼凑完整,变成一个与折成的动物相对应的单词。就像失读症患者眼中的文字,一点点变得完整起来。这项活动在迪拜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越来越多的人试着去了解失读症,对不幸者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正如活动发起者丹尼尔所说:“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个性和特点,除了自己,我们也该去理解别人。我们希望用一张海报让失读症患者得到全世界的理解。是的,理解就够了,因为理解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礼物。”

流动的电影史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兄弟在巴黎的一间咖啡馆里,用他的“活动电影机”向35位观众公映了他的影片《火车到站》,这一天标志着电影的真正诞生。与此同时,当时那张题为《卢米埃电影》的海报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张电影海报。

对于一部电影而言,海报不可或缺,它就是电影的门面。1903年,一部片长仅12分钟的无声娱乐影片《火车大盗》上映,开启了电影作为娱乐手段的新纪元,电影海报从此成为商业广告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许,很多人对海报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只要把一张剧照拿出来稍加修改,再写上电影信息就大功告成。尤其是电脑绘图技术日新月异的现在。然而,电影海报对于设计大师而言是一件艺术品,要在设计中追求精致和完美,会根据电影的风格和气质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些海报坚持手绘,有些会借用摄影元素,有些则会在签名字体上做文章,总之要表现出海报与众不同的质感。

早期的电影海报是手工绘制的,又称手绘电影海报,其真迹已较少见。像好莱坞早期著名影片《飘》《蒂凡尼的早餐》《卡萨布兰卡》的海报都是手绘的,画面精美细致,至今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里必须要提到一个名字——比尔·高德,这个被称为“站在电影海报背后的男人”,可以把《卡萨布兰卡》《欲望号街车》《雌雄大盗》《发条橙》《驱魔人》等各种风格迥异的电影作品全部通过海报让人无法忘怀。作为著名的海报设计师,他在70多年的创作生涯里,为世人绘制了2000多张电影海报,为一代代影迷创造了可以留存一生的图像。作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重要的合作伙伴,从1971年《肮脏的哈里》开始,一直到2011年的《胡佛传》,在这长达40年的时间跨度里,高德一手包办了伊斯特伍德导演或是主演的电影海报。通常,高德从剧本创作阶段就开始参与海报绘制,他从故事的根基入手,综合考虑演员、电影的质感和风格以及导演的喜好来设计海报。在《肮脏的哈里》的海报中,高德使用了开始盛行的波普艺术,他把手枪当作核心元素来使用,夸大了那把44型口径的马格南手枪的大小,用重复的技巧和迷幻的色彩展示出影片的特色。而《完美世界》的海报中,并没有高德以往那种个人特点鲜明的风格,观众看到也不再是伊斯特伍德沧桑的脸庞、深邃的眼神,取而代之的是一大一小两个主人公温情相依。在另一张《不可饶恕》的先导海报中,只有一个背影、一把枪,十分简约。不过,这张海报却成为展示电影风格的最佳范例。伊斯特伍德说,高德设计的海报,是他在一部电影中最不需要操心的部分,原因很简单:“他是一个懂电影的人”。关于海报的创作秘诀,高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试着用最简洁的方式去讲述这个故事,因为多则生惑。”正是比尔·高德这种对艺术设计的执念,使他在好莱坞的名气绝不亚于任何一名大牌导演。纵览他的海报作品,仿佛就是在欣赏好莱坞的流金岁月。

  • 编辑:崔翠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