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百工坊 一座“活”的工美博物馆

  • 2018-01-19 15:17:50
  • 京郊日报

百工坊墙上挂件儿。

百工坊内部。

“百工”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齐人所著《考工记》:“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此后历代官家或曰“工部”、或曰“少府监”、或曰“内务府造办处”,百姓故称不改。百工博物馆仍取“百工”名,意为传承。

百工博物馆占地万余平方米,馆内设宫廷艺术、民间艺术、现代艺术三大类共百余间工坊,聚各门类技艺代表人物百余名。众大师竞献技艺,游人可亲历其精湛,可研习其高妙,此谓之“活”;各名家精品珍藏于此,宜观赏、宜交流,此谓之“博”。我们将百工技艺尊为国粹,凝练动与静之艺术,传导形与神之精髓。此平台为业内人士共享,承千载技艺,铸百工名坊。

——百工博物馆

踏上几节石质台阶,轻扣两下兽形铜铺首,推开一扇半掩的玻璃门,上一秒还身处繁华喧闹的都市,这一秒仿佛就一脚迈进了记忆中的老北京街巷,灰砖、红门、黑檐,传统文化的沧桑与凝重扑面而来——这儿,就是京城百工坊。简朴的筒子楼里,每一个小作坊从外面看上去都大体相似,里面却各自别有洞天: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花丝镶嵌、宫毯……“燕京八绝”之外,这里绝活儿不断。2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0多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百余位签约大师,难怪国际旅游联合会主席埃瑞克·杜吕克称之为“中国的卢浮宫”!

选址崇文——“要的就是这个味儿”

自古以来,皇家御用工艺品的制作都设有专门的官办机构,元代为工部局,明代为少府监,清代为造办处,民间则将其统称为“百工坊”。900多年间,老北京云集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形成了门类齐全、京味儿十足的特色工艺美术产业。直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最后一个王朝的分崩离析,社会快速发展变迁,文化形态日趋多元,手工制作也逐步为工业化大生产所取代,传统工美行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000年左右,传统工艺美术的濒危处境受到了各方重视,位于原崇文区龙潭湖畔的京城百工坊,就是在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说到这儿,很多人不禁发问:这老北京可是素有“东城富,西城阔,崇文穷,宣武破”的说法,选址怎么就定在了乱坟岗子扎堆的崇文区了呢?百工坊非遗办公室主任张新超笑道:其实当时可选的地方很多,崇文区虽然穷了一些,但它是原来造办处“散摊子”的地儿,传统工艺美术在这儿尤其发达,“选在这里,要的就是这个味儿。”

回首过去——“这是一个‘向后看’的产业”

传统工美产业虽然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但却并不是一路高歌的朝阳产业,而是一个回首过去、“向后看”的产业。从商业资本运作的角度来说,百工坊的建立本身就违背经济规律,但为了文化与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这种保护是应该并且值得的。张主任回忆到,2003年的时候,传统工美是国家大力扶持的产业之一,行业保护资金总共300万,有一半儿都放在了百工坊上,但这对一个企业的运转来说还远远不够。短时间内很难制定倾斜政策,但税收又一分不能少——资金短缺是百工坊遇到的第一大难题。

在我国传统工美行业,北京是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这里出了名的门类齐全,大师众多。但在十多年前大部分工艺美术企业相继倒闭的情境下,很多手艺人或是转行,或是自谋生路,早已散落各处。这个时候,如何把诸多大师聚集在一起,就成了百工坊面对的第二大难题。“并不是你一说,大家就都聚在这儿了。这个行业已经不行了,人家为什么还要过来呢?”张主任表示,当时北京市政府和北京工艺美术协会做了很多工作,但有人还是不能理解,说服这些大师和手艺传承人来百工坊开工作室可是费了好大周折。

“人聚集过来了,企业运转还要测算房租,大家能够承受多少?”张主任说,那时定下来的房租是一平方米两块钱,国家级大师免费,北京市一级大师90%免费,二级大师80%免费。原本房租就不高,再加上减免政策,这样算下来基本可以说是全部免费,实实在在践行了百工坊初建的宗旨——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绝技, 为耄耋之年的大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静心品味——“人文记忆是百工坊的灵魂”

百工坊虽然以博物馆的形式展现,但又与传统的博物馆有所不同。在京城2000多家博物馆中,百工坊还有个别致的美誉——“活”的民间博物馆,这里收藏的是各种“传统工艺制作的过程”。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使参观的游客不仅可以欣赏艺术品,还可以通过与大师交流,了解那个年代背后所特有的文化,实在是手痒难耐,还能亲自到传习所体验一把。

通过物质的手工艺品反映非物质的理念、信仰,这实际上是百工坊最主要的特点。相比之下,具体的、表面上的艺术品反倒显得次要了。百工坊的核心是人与人的交流,人文记忆是它的灵魂,与天坛一带的工美艺术市场相比,这儿的东西可能不是最贵的,也不是价值最高的,但它就像是一壶好茶,平常走马观花式的一扫而过,根本没法儿领略它的精彩。

百工坊里每个作坊都较小,但功能却很齐全,工艺大师或手艺传承人几乎天天都在,这些人对所属的领域都很了解,这种了解不同于销售角度,他们掌握的结构和出发点大大不同。百工坊承载着深厚的人文记忆,这里有文化、有味道、有生机,只有坐下来、静下心,慢慢去品,才能咂摸出其中的滋味。

跌宕起伏——“这次回落恐怕又要十年”

百工坊自2003年建立以来就开始逐渐走高,2008年时有个微小的停顿,两三年前达到了小高峰,这两年来又开始回落。“恐怕这一回落,至少又要十年咯!”张主任看下桌面,语气中略带惋惜,又有些无可奈何。他说,这样的趋势其实也在意料之中,传统工艺美术并不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产业,受众面窄,真正懂手艺、懂收藏的人并不多;手工艺品既不是生活必需品,又与奢侈品有所区别,重复购买率几乎为零,一旦经济有所放缓,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低迷处境可想而知。

工艺美术界的好东西绝大多数出在康、雍、乾三代,古时为皇家做工不计成本,甚至可以说唯一的追求就是达到艺术上的完美。跨过国营时代,如今的个体、私营企业首先的关注点在追求商业利润,艺术品的质量不可同日而语,“工不厌精,料不厌细”早已成为一代绝唱。出不来精品,传统工美行业便会更加萎缩,这种常态化的趋势也必然会更加恶劣。“我们常讲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我觉得,在人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做到极致,持之以恒,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就是工匠精神。”张主任说,现在有些工匠已经丢掉了这种精神,很多工艺品既没有经济价值,又没有收藏价值,艺术价值再大打折扣,久而久之这门手艺就无法生存下去,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就一同被遗弃了。

“非遗”传习——“老师愿意教,没人愿意学”

学手艺是件苦差事,也是一个磨砺过程。出于兴趣的浅尝辄止谁都可以做到,但要想成材,既要看天赋,又要看毅力。过去讲究“出师要三年零一节”,说的便是这个理儿。

据张主任观察,现在的工艺美术行业有三分之一发展得不错,比如说“四大名旦”——景泰蓝、雕漆、象牙雕刻、玉雕,这种手工艺品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并存;有三分之一发展得一般,大多数就是有文化价值但没商业价值;还有三分之一几乎就被市场淘汰了,比如说北京补花。时代在进步,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变化,既没有收藏价值,又没有经济价值的“老东西儿”,濒危或者自此消失,只是时间问题。而一门手艺现今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的传承:学这个有多大出路?学成的几率有多大?能不能靠这个养活自己?每一个问题都在大家的心中盘算着。张主任说,现在的情况就是老师愿意教,但没人愿意学。

为了让大家领略工艺美术魅力,传承民族文化,百工坊特别设立了非遗项目技艺传习所。除了已开设的玉雕和花丝镶嵌两个培训班外,还计划将篆刻、草编、中国结等工艺加入其中,广招传统工艺爱好者,由百工坊签约大师及技艺传承人亲自授课,让学员由浅入深地掌握传统手工技艺。

所谓“一脉文心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真魂”。百工坊从建坊的第一天起,就肩负着抢救濒危技艺、传承民族文化的艰巨使命,十三年来,它将自身打造成北京传统工美技艺保护基地和非遗项目聚集地,鼓励几十位工美大师和技艺传承人进坊收徒,促使更多人了解工美技艺及其背后的文化底蕴,为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及民族文化的复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论接下来这十年,整个行业是走高,抑或回落,百工坊的精神始终就屹立在那里,绝活儿不绝、初心不改。

  • 编辑:崔翠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