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八景

  • 2017-12-06 16:54:23
  • 北京晚报

二水会流 方砚 绘制

平野孤峰 方砚 绘制

不有天工亦爱水,每将好景集川流。

数株老树摸崖发,几个轻鸥傍水浮。

断岸住时分峭壁,寒沙涌出敌危楼。

夜深渔笛知何处,燃竹中流几小舟。

这首清朝文人戴璿所写之诗,描述的是“通州八景”中的二水会流,二水会流指潮白河和温榆河在北运河相汇的景观。随着多处水利设施的修建,二水会流之处已变成五河交汇。五河分别是温榆河、小中河(古潮白河,即1939年改道前的潮白河)、运潮减河、北运河、通惠河,五河交汇处将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彩虹之门。

“通州八景”中,与运河有关的就有六处。除了二水会流外,还有古塔凌云、长桥映月、柳荫龙舟、波分凤沼、万舟骈集。上周三的“品读”版已经为读者介绍过四景,本期继续介绍高台丛树、平野孤峰、二水会流和万舟骈集这四景。

二水会流

不有天工亦爱水,每将好景集川流

“二水会流”是通州特有景观,指潮白河和温榆河相汇于北运河的景观,北运河的北端就是由此开始的。

如果仅仅是两条河流在此相汇,这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把此景观列为通州八景之一呢?根据《康熙通州志》记载,在二水会流处形成了天然的沙嘴,形如刀削,十分壮观。

只可惜,随着岁月无情的冲刷,天造沙嘴景观早已荡然无存。但是还能看到二水会流的景象。二水具体指哪两条河流呢?一说为白河和富河,如清代通州知州王维珍有“二水光拖匹练秋,白河涛逐富河浮”的诗句。还有一种说法是潮白河和温榆河。两种说法都对,只不过是同一条河流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称谓而已。

古人以温榆河为无数泉水会流而成,谓之“百泉水”,又称“湡水”。它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与汉代桑钦编撰的《水经》,当时名为温余水,简称温水。因为该河水温热,寒冬不冰,由此得名。直至辽代,始改今名,又称榆河,俗称富河。

温榆河的别源很多,主要出自西山诸泉,其次出自北山诸泉。这是温榆河在水源上的一大特点。其别源诸泉之水,形成温榆河上流三大支派,源出西山诸泉之水有二,一支注入正源径流,称北沙河,又称双塔河;一支位于北沙河南面,称南沙河;另外一支源出北山诸泉之水,称东沙河。三支流至沙河镇东南三岔口合流,称温榆河。

温榆河中游通称沙河,自昌平流入顺义西南境,俗称西河。东南流与通州交界处,与潮白河交汇,入通州境,从而形成“二水会流”景观。温榆河流至州城北关闸,以上河道统称之为温榆河,以下河道因为汉代所设“路县”,遂称之为潞河。明清时期,潞河变成京杭大运河北端的一段河道,所以又名北运河。

温榆河不仅运输军饷,还要供应大都的粮食,对开发漕运有大功,解决了大都城的运粮供水。因此它在北京的河道中地位大大提高,为大都城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到明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在昌平修建陵寝,需运送大批建筑材料和军粮。在居庸关建立了边关粮仓。漕粮由通州沿温榆河上溯到沙河巩华城。在巩华城设奠靖仓收纳,再转交驻军或居庸关军仓。明蒋一揆在《长安客话》中有“沙河东注与潞河合。每雨集水泛,商船往往从潞河直抵安济桥下贸易,土人便之”的记载。说明在雨季,商船也可沿温榆河直驶安济桥下。

“二水会流”的另一条河流潮白河是由潮河和白河两条支流汇合而成的河流,东支为潮河,西支为白河。清代通州学者刘锡信在《潞城考古录》中称:“水经原文,沽水,鲍邱水列为二水,各有源流。”这里的沽水就是指白河,鲍邱水是指潮河,两条河有各自的源头和流经。

潮河发源于河北丰宁,经滦平县,自古北口入密云,有安达木河、清水河、红门川等支流汇入。潮河古称大榆河、濡河,又称鲍丘(邱)水,因其“时作响如潮”而称潮河。白河发源于河北省沽源县,经赤城县,于白河堡进入延庆,沿途有黑河、汤河、 白马关河等支流汇入。

潮河和白河合流经历了变迁。东汉以前,潮河、白河各自入海,没有汇合。到北魏,潮河与白河在今通州城东北汇合。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为利用潮白河运输,经人工疏浚,二河会流点北移至密云西南18里之河漕村。后来,“至顺义牛栏山汇归南注,是为潮白河”。

“二水会流”景观,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复存在,但形成了新的 “五河交汇”景观。“五河交汇”中的五河分别指北运河、通惠河、温榆河、小中河和运潮减河。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战略的推进,通州境内的河流水系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平野孤峰

漫道平林无限景,千秋屹立佐皇都

通州地处北京东南部的平原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最高点26.7米,最低点仅8.2米。怎么会有“平野孤峰”这一景观呢?

《钦定日下旧文考》记载 “孤山高二十丈,与三河县交界处。”看来孤山并不是小土丘,高二十丈,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有这样一座山峰,应该是很壮观的景象。如清人戴璿所描述的那样:“孤峰嶻壀郁茏葱,地愈平彝山愈崇。出郭益知天影阔,倚巅遥敌海潮雄。最宜畅饮舒狂客,尤好偷闲话野翁。绝景登临堪极目,帝城高在五云中。”

但是此孤山和“平野孤峰”中的“孤峰”是什么关系呢?《光绪通州志》有这样一段文字:“孤山在州城东三十里,与三河县交界,高可二十余丈。旧传八景中平野孤峰即此。”孤山不仅是通州八景之一,也是明清时期三河县八景之一,名曰“孤山独秀”。

孤山顶上曾建有一座佛塔,塔旁有古寺。明代成化年进士马中锡在《登孤山书宝峰寺壁诗》中有这样的诗句:“禅宫金碧照林邱,人道重经内监修。鹤扰下听僧说法,犬嗥知有客来游。山腰石润初过雨,碑额苔深不记秋。若少簿书催我去,放歌于此十旬游。”

此诗至少给后人留下了两条难得的历史信息:一是孤峰上的寺名曰宝峰寺。二是明代孤山上寺庙香火很盛,很有人气。但是到了清末,塔和寺都已破败不堪。《光绪通州志》记载:“今考塔在孤山上,始建年代无考。塔顶今圮,仅存中下几层。塔旁有古寺,佚其名。”想必《光绪通州志》撰者没有看到马中锡《登孤山书宝峰寺壁诗》,要不怎么说寺名不可考呢。

关于孤峰的历史记载并不多见,《读史方舆纪要》有一处记载很有价值,使我对平野孤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该书有这样的记载:“孤山在州东四十里,四面平旷,一峰独秀,因名。靖难初,李景隆攻北平,燕王自大宁还至孤山,列阵于白河西,即此。”

建文帝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任用李景隆为大将军,进行第二次北伐。明代通州八景之一的“平野孤峰”就见证了其中一场重要的战役,燕王朱棣与李景隆的大军曾在此决战。据记载,这场战斗打得十分惨烈,进行了两天一夜。建文元年(1399年)十一月四日,李景隆率大军驻扎在白河边,派遣先锋都督陈晖渡河。朱棣率军列阵于白河西,并亲自登上孤山观察地形。当天,突降大雪,河面结了厚冰。朱棣果断率军击败陈晖部。后来,永乐皇帝到东郊打猎,路过白河,触景生情,对身边人说:“朕昔靖难时,尝冬月欲渡过此河,甫至而冰合,遂济师。当时亦岂有今日!神明之相,未尝忘也。”这次战争的结果是,李景隆不得不退守山东德州。

现在的孤山如它的名字一样,成了孤独之山,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具体位置。随着通州行政区划的调整,“平野孤峰”景观现在属于河北省三河市。

由于孤山产石,常有人来此采石烧石灰。后来,前山被采平了。20世纪70年代,后山上的塔被雷劈掉了一半后,塔身被全部拆掉。幸好,后来采石行为得到制止,孤峰才得以保存下来。

  • 编辑:李蕾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