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打磨厂:新功能让老街区“活”起来(图)

  • 2017-09-21 16:14:44
  •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于丽爽

灰,粉,绿,浅绿。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四块地砖,纵向刻着“西XI打DA磨MO厂CHANG街ST.”。从东头迈进西打磨厂街,脚下一点儿小设计,让人眼前一亮。

和其它老胡同街区环境整治不同,西打磨厂街不但通过拆违封堵、市政设施建设、留白增绿,恢复了胡同风貌,同时,引入文化创意元素,尝试着胡同产业复兴之路。

今年年底,由国内外知名建筑设计师改造的7个“大师院”将全部开业,引进的都是科技、文创类企业。届时,居住和产业融合的新生活画卷,将在这条历史悠久的老胡同里展开。

走进西打磨厂街,果然和从前大不相同。抬头,没了杂乱无章的架空线,天空那么大!脚下,新铺的路面平整宽阔,只见行人不见小汽车。路边,老建筑都露出了它们本来的样貌,一家老颜料铺的门楣上方,露出当年刻的字“零整批发”“靛青颜料”。走进院子里,隈研吾建筑设计北京工作室、民智文化研究院、DAY DAY UP联合办公区,办公室里的年轻人时尚感十足……

两年前,西打磨厂街还是一副颓败景象:胡同里电力、电信架空线杂乱无章;私搭乱建普遍,街区破败;广告、店招、空调室外机等横七竖八;车辆随意停放,交通混乱;部分历史建筑局部破损或被改建,风貌不再……“农村人来了都瞧不上,说,新农村建设都这么多年了,你们这儿怎么还这么脏乱差啊!”家住西打磨厂214号院、66岁的王培英说。

2005年到2015年,东城区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疏解腾退工作,8成居民外迁,为街区功能提升留出空间。2015年,启动了西打磨厂街的整治修缮。市政方面,进行了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燃气、路面铺装等基础设施和清洁能源升级改造,实现了架空线入地和雨污分流。拆除违章建筑,对绿化景观、照明、视觉系统进行设计,街区还实现了物业化管理。碧桃、银杏、白皮松、国槐,胡同里还种下树木120多株,栽植草皮和花卉上千平方米,设置石凳和花池座椅……舒适的胡同又回来了。

光有这些还不够。为恢复胡同街区的商业活力,西打磨厂街在改造修缮过程中,拿出7个有保留价值的院落,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建筑设计师进行改造,赋予其新功能,引入科技和文化创意企业。

当代设计师遇到胡同老院落,会有什么样的惊喜?

220号院变化最明显。院子的外观和结构并没有改变,但院子各处的墙上,从屋檐往下,挂上了具有艺术气息的金属花格窗,像是为灰色的建筑穿上了银白色的镂空纱衣,别有一番味道。走在院子里,脚下都是石子路,让人意识到,青砖灰瓦下的胡同院落在悄然变化。室内空间,原有的隔断已经打通重新设计,便于现代办公。这是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的作品。

218号院的玻璃门上写着“合院”两个字,走进去,玻璃幕墙、落地窗走廊,完全是现代化的办公空间,最引人注目的是院子里、屋顶上不锈钢材质的气泡造型,既有设计感,内部还是实用的办公空间。这是国内知名建筑设计师马岩松的作品。

这样的“大师院”一共有七处。院子之间,还把原来彼此隔断的夹道墙打通,连成走廊,串联起每个院子的门,为在这里的人们彼此交流、思想碰撞创造便利。

眼下,隈研吾建筑设计北京工作室、民智文化研究院、DAY DAY UP联合办公区、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5Lmeet共享际、日本老牌音乐经纪公司梶本音乐等机构已经相继入驻。“下一步,我们还将引入符合街区定位的文化创新、民生服务、科技环保、艺术交流、国际跨界等业态,将西打磨厂街打造成内涵丰富、极具活力与独特魅力的、以国际创新力为驱动的历史街区。”东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这里将形成文化创意与设计创新为核心理念的“西打工坊”品牌。

“头顶没有乱七八糟的架空线,天变大了;违建都拆了,路变宽了。路边又种花又种树,环境好了。进来一些高科技、有文化的公司,胡同里的年轻人多了,人的素质整体都提高了不少。现在,我一坐在门口,经常有来玩的人问这问那,我就给他们讲解,心里特别自豪!”王培英说。

老胡同里开启新生活,西打磨厂,走在复兴路上。

西打磨厂整治修缮导则

① 历史建筑要尽量还原其历史真实,并进行活化利用

② 风貌保护要和现代居住、办公功能相结合

③ 引入文创、科技等业态,让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 编辑:张晓芳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