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绣漪闸重现皇家水道盛景(图)

  • 2017-09-19 09:34:27
  • 北京晚报

颐和园南如意门外,陪伴着250多年历史的绣漪桥,新“纤夫”李师傅(右一)每天迎送着前来感受皇家水道魅力的各地游客。

从颐和园的东门进入,沿着昆明湖东岸一路向南而行,走上约两公里,在昆明湖的尽头便可看到东西走向、高高拱起的绣漪桥。

据颐和园的工作人员介绍,绣漪桥为汉白玉单拱桥身,桥身造型与玉带桥极为相似,高约9米,是园中最高的桥梁,许多老北京人也因此称它为“罗锅桥”。绣漪桥曾是清朝帝后从城内由水路去往昆明湖的必经之地,这座桥之所以修得这样高,就是为了方便行船。桥正中栏杆上镌刻着乾隆手书的“绣漪桥”匾,桥身的楹联“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鳞纹千叠壁月漾金波”(南)和“路入阆风云霞空际涌,地临蓬岛宫阙水边明”(北)也都是乾隆御笔所写。桥北侧不远处还立有一方坐西朝东的昆仑石碑,上面刻有二十多首乾隆御制诗。三百年来风霜岁月的侵蚀已使石碑上的许多字迹模糊不清,但乾隆帝当年乘船进入昆明湖时所见的盛景由此仍然不难想象一二。

绣漪桥再往南便是长河,西南侧则有一条自团城湖流来的引水渠道汇入。如今,桥南建有一座平缓的三孔水闸桥,北侧桥墩上标注的最高水位是49.5米,这便是现在人们所称的绣漪闸了。据绣漪闸的分管单位——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第二管理所的党支部书记桂彬介绍,一旦雨季城区降水过多,昆玉河和长河水位上涨,闸门开启后,河水进入昆明湖,便可起到“西蓄”的作用。

一个故事

新“纤夫”迎来送往 老桥闸岁月见证

如今,颐和园南如意门聚集的大多是乘船来的游客。1999年,为申办奥运,同时也为献礼国庆五十周年,北京市投入了二十多个亿重新疏浚了长河,再塑北京的碧水蓝天,沉寂百年的游船也再度行驶在了清澈宽阔的水面上。现在的御河游可大致分为两条路线,一是从玉渊潭乘船至颐和园南如意门外,二是从北展后湖乘船,在紫竹院紫御湾码头步行换船,再到达南如意门外。若是从紫御湾码头上船,半个多小时后,便可到达南如意门,一路上还路过了广源闸、万寿寺、古麦钟桥遗址等颇具历史气息的人文景点。

过了南如意门,乘船的游客们纷纷在右侧修建的两个漂浮码头上下船,自此,便可以游览风光如画的颐和园了。在他们身后,三位老师傅利索地把游船缆绳解开,和开船的小伙子、船上负责长河讲解的小姑娘打个招呼,看着他们离开后,便忙着接过又一艘驶来的游船的绳子,将船拽到码头上,长长的缆绳在他们手中三两下就能系成一个牢固的扣。待到船停稳,师傅们便开始和导游一起招呼游客们按序下船。有行动不便的老人就帮着扶一把,还不懂事的小孩子有时会在船上和码头蹦蹦跳跳,师傅们也耐心地提醒他们注意安全。虽然给游船当“纤夫”的工作看着并不多么起眼,大多数游客也都沉浸在游园的兴奋中、极少注意到他们,但几位师傅俨然已经是游客来到颐和园的第一道安全屏障。

今年61岁的李师傅在这个小小的码头上已经工作了六年。夏天炽热的阳光把他的皮肤晒得黝黑,双手也因为拉船而变得粗糙。据李师傅说,现在是旅游旺季,每天来到这里的游船大概有两百多艘,淡季的时候也有一百多,十一假期结束后,游船就渐渐没有了。自从御河游开通以来,每到暑期,绣漪桥都十分热闹,但今年比起以往来,游客还是少了一些。从早上六点半到下午四点,每个师傅一天可以赚到一百多块钱。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忙碌的,和记者说不上几句,他们就要把又一艘船拉过来,通常得连着拉上四五艘船,师傅们才能坐下来歇一会儿。

“我们几个都是退了休的,在家里待着没事儿,出来找点活儿干。”李师傅说。自小在闵庄长大的李师傅是如今颐和园中难得的老土著了。“小时候我们就经常上颐和园来玩儿,有时候翻墙进来抓鱼,原来颐和园西边这儿有不少平房,前几年拆迁都搬到北坞嘉园去了,我现在也住在那儿。”在李师傅的印象中,绣漪桥和南如意门从前就是这样,几十年来也没有太大的变化,游人虽然也不算少,但比起万寿山就逊色一些了。李师傅指着桥闸和它西侧一段河道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修的,河道里现在流的是南水北调的水,原来流的水是密云水库的。别的东西都是清朝就有的,皇上和慈禧都坐船从这儿进。绣漪桥为什么修得这么高?要不龙船过不去。”在颐和园旁边生活了几十年,如今又在它的南门畔枕着水声度过退休后的生活,李师傅感慨道:“对这个园子挺有感情的。”

与李师傅一起工作的,还有一位从承德来的暴师傅。暴师傅今年60岁,一年多前来到码头,现在住在长春桥附近。暴师傅的家乡坐落着清朝的另一所皇家园林——避暑山庄,谈起这两处园子,暴师傅有些腼腆地笑了:“都去过,都好看,颐和园更大,在这干活儿有个好处,风景好。”

一段历史

几度拆建 改造防洪

乾隆时期建清漪园,拓挖西湖(昆明湖前身),同时疏浚了连接昆明湖与京城的输水干道长河,而位于昆明湖与长河交汇处的,正是绣漪桥。在打通了水源的同时,一条从西直门外倚虹堂开始,连接长河、昆明湖、玉泉山的皇家水上游览通道也随之建成了。

从乾隆开始,清朝的帝后时常由此乘船前往昆明湖。慈禧一生三十多次驾临颐和园,就有多次是从这条水路过去的,这条水路也因此有个名字叫做“慈禧水道”。

据颐和园工作人员透露,清朝时绣漪桥外原有水闸。因湖水水位高于长河水位,闸开时,湖水倒灌,御船入园需要纤夫把船拉入昆明湖中,如今,这座闸已完全不见踪影,现在能见到的绣漪闸的历史则要追溯至1949年后了。随着京密引水渠的建成和调整,绣漪闸也几拆几建。1993年,绣漪桥南再度建起了一道需由人工开启的叠梁闸。随着城市防洪的压力增大,2013年,绣漪闸再度被改造起用,并在2014年汛期正式投入使用。

一种传承

长河起点 加强保护

历史专家 郗志群

大运河的西段应该加强开发和保护,因为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说,西段尤其是什刹海以上的这一段,遗产非常多,就比如白浮泉和长河。长河的起点是绣漪桥,终点是高梁桥,沿途还有很多皇家的行宫,比如万寿寺、紫竹院行宫,都是级别很高的景点,保护得也很好。绣漪桥是一个很重要的点,无论从颐和园来说,还是从大运河来说,它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但对一个点的保护,最终还是要放到整个长河保护带当中来。没有下游的长河,绣漪桥的重要性其实也无从谈起。

御河游线路的开通是一种很好利用长河的方式。长河开发得比较早,能对以后北京和天津其他运河段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比较重要的借鉴意义。长河一带既有历史文化资源,风景又非常美,应该充分加以利用。两岸现在还有很多不对外开放的景点,如果能把这些点全都开发,这条水道的价值是不可限量的。

文物保护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在原地保护,一般不移,一动很多东西就丢失了。在原地保护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保护措施。如果长河两岸有一些石碑之类的文物,可以给它建个亭子,保护起来,这是比较好的方法。

本报实习记者 高倩

本版摄影 纪晨 甘南

刊头题字 郭晋丽

  • 编辑:张晓芳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