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副实的食物, 能不能放心吃

  • 2017-04-28 17:04:28
  • 北京晚报

吾云

因为一包火锅底料,一位华人女士被美国海关扣下了。

起因是美国海关工作人员在检查中发现,火锅底料的配料含有鸡精,于是判定为动物制品。尽管当事人解释说这只是一种调料,里面没有鸡的成分,但海关的工作人员仍表示,暂时只能按照字面意义理解,没收火锅底料。

听说美食遭到误解,网友们瞬间攻占了网贴留言区和微博评论区,他们不无反讽地说道:“那带几块老婆饼不是偷渡人口了?”“夫妻肺片涉嫌‘杀人分尸’?”“看见虎皮尖椒他们不疯了吗?”“红烧狮子头表示有被直接击毙的风险!”

平心而论,如果不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确实容易被这些“名不副实”的食物名称蒙蔽双眼。比如说,鱼香肉丝没有鱼肉,松鼠鳜鱼没有松鼠,蚂蚁上树不仅没有蚂蚁,连树也没有。更有一些食物的名字,如果仅仅从字面意义上解读,简直“细思恐极”,比如5角钱一包的童年回忆“唐僧肉”,难道和吃一块就能长生不老的唐僧肉有关?比如经典川菜麻婆豆腐,难道真有一位麻婆在里面?

为什么菜名可以“名不副实”?这恰恰是语言的特性赋予词的一种“特权”。我们都知道,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由一个个小单元按照一定规则和层级组装起来的,这些小单元中最常见的是词和词组。词和词组的区别在哪里呢?词组的意义可以从字面意义推断出来,但是词的意义却不一定和字面意义一致。

比如说,词组“白猫”的意思,就是“一只白色的猫”。而“白菜”呢,基本意义是“一种原产中国的常见蔬菜”,无论颜色是白是绿是黄是紫,都叫做“白菜”。现在,“白菜”还引申为“便宜的商品”,如果有人说“捡白菜”,那可不是去地里拾白菜,而是“捡便宜”的意思,这里的“白菜”,和北方冬天上顿接着下顿的白菜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由此可见,“名不副实”是词的特点。词组像是一盆沙拉,虽然拌在一起,但还是能区分彼此;而词则像一锅浓汤,原料融为一体,浓缩成了一锅精华。

每一种“名不副实”的食物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

有一类是“约定俗成派”,因为形似、神似种种原因,食物和与自身毫无关联的食材被联系在一起。比如说稻香村的名点椒盐牛舌饼,个个都是近似椭圆的长条状,形状不是和熟食店里的卤牛舌无异?牛舌饼这个名字又有趣,令顾客好奇,忍不住买来尝尝。

古人也掌握了这种引人好奇的食物命名技巧。读《金瓶梅》时,有两样食物最让人牵挂。一个是仆妇宋惠莲用“一根柴火烧出稀烂的好猪头”,还有一个就是李瓶儿亲手拣的、令西门庆念念不忘、睹物思人的油酥泡螺。根据书里的说法,油酥泡螺做起来不易,费着好大的力气,才能拣出几个来。尝起来是“口犹如饴蜜,细甜美味,不知甚物”,吃了能让人“牙老重生,脱胎换骨,眼见希奇物,胜活十年人”。这名字和描述勾起了好奇和馋虫,经过多方考证才知道,泡螺又叫“鲍螺”,是一种乳酪制成的螺蛳形点心,和螺蛳并没有什么关系。

舶来品“热狗”(hot dog)也一度因为名字引起争议。难道切开的小圆面包之中,夹住的真是一条狗吗?在20世纪初的美国,来自德国的细长流线型的香肠被称为Dachshund。Dachshund是一种狗的名字,也就是俗称的腊肠犬。一位商人把他制作的腊肠犬香肠面包推销到纽约的棒球赛场上,风行一时。一位漫画家看到了这一幕,即兴创作了一幅漫画:一个小圆面包里夹一节腊肠犬香肠,上边抹了一些芥末。写漫画说明时,由于一时想不出如何拼写Dachshund只好写成Dog(狗)。有趣的是, 这一讹写居然广受欢迎,“热狗”成为了小圆面包夹香肠的名字。

“名不副实”的食物中,还有一类则是“巧立名目派”。前一阵,网上传出“毁三观”的食物,列举“无花果丝”其实是萝卜丝,“凤梨酥”里填的是冬瓜馅。更不要说超市冰柜里十几元一斤的“蟹棒”,谁成想里面一丝丝蟹肉都没有,只是些鱼糜混上淀粉,然后做成了剥去外壳的蟹脚模样。“巧立名目派”实际是故意模糊词和词组的界限,打起擦边球,玩上了语言游戏。

前一阵,一位网友向首富之子王思聪提问:“你见多识广,怎样才能火眼金睛的从白莲花的外表看出绿茶婊的内心?有怎样的技巧吗?”王思聪回答了四个字:“熟能生巧。”在名不副实的食物中,如何分辨“约定俗成派”和“巧立名目派”?多读书,多尝美食,了解博大精深的语言和美食之后,方能熟能生巧。

  • 编辑:综合编辑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